译文:
在实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我们要选拔品德高尚、能干的人,注重诚信,培养和谐的氛围。因此,人们不仅要尊敬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还要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中年人能为社会做贡献,幼童能顺利成长。我们要保障那些没有妻子的老人,没有丈夫的老人,幼年丧父的孩子,没有子女的老人,以及残疾人的生活。男子有自己的职务,女子有自己的家庭。我们反对将财物浪费在地上,这并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共事务尽全力,而不一定追求个人私利。因此,邪恶的阴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伤害他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所以,大门不再需要关闭,这就是理想的社会。
注释: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实行。
为:是,表示判断。
与:通“举”,选举,推举。
修:培养。
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壮:青壮年。
矜(guān):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
藏:私藏。
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邪恶的阴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作:兴起。
故:所以。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进行解析和评价。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阐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这种社会的美好前景。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受到社会的关爱,安居乐业,并且各尽所能。这个社会体现了儒家的崇高社会理想。
文章通过将现实社会与理想的“大同”社会进行对比,指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种对比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即社会动荡不安、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尽管文章的主观目的是论述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是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阅读这篇文章会引发深思,并鼓舞人心。
文章的分层解析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简要介绍了这个社会的特点。第二层是对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详细解析,包括满足生存需求、满足发展需求和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第三层是全文的总结语,通过对比现实社会和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指出了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大道之行也》赏析详情»
古今异义,言之有据。大道者,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如孔子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今义则指宽阔的路途,广袤无垠。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中,女子出嫁为分,离开父母家庭,嫁到丈夫家中。而今义则指返回,回归,回到本处,如“归国”。
鳏寡孤独,古义中为三个字,分别指幼而无父的人和老而无子的人。而今义则合为一个词,指独自一个人,无伴侣。
盗窃乱,古义中指贼人造反,进行叛乱。而今义则指杂乱,捣乱等含义,不一定涉及盗窃行为。
贼,古义中指害人之人。而今义则指小偷,窃贼。
作,古义中指兴起,发生。而今义则指作为,扮演。
是,古义中为代词“这”。而今义则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表示肯定或否定。
通假字,指具有多种不同意义的字。如“选贤与能”中的“与”通“举”,推举,选举。又如“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词类活用,指词语在不同语法功能中的灵活运用。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亲”作动词,表示以……为亲,奉养。又如“不独子其子”中的“子”作名词,表示以……为子,抚养。这种活用使得词语的意义更加丰富多样。
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皆为文言知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言文,增进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大道之行也》文言知识详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