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道怀古》原文赏析

  • jīng
    mén
    dào
    huái
    怀
  • [
    táng
    dài
    ]
    liú
  • nán
    guó
    shān
    chuān
    jiù
    sòng
    tái
    liáng
    guǎn
    shàng
    dào
    xíng
    rén
    xiē
  • mài
    xiù
    kōng
    chéng
    feī
    fēng
    chuī
    luò
    tián
    gōng
    jǐng
    huǒ
    huāng
    líng
    huà
    bǎo
  • shǐ
    使
    chén
    kaī
    xián
    yáng
    zhōng
    guī

原文: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道行人歇,
麦秀空城野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荆州的山川过去曾经是京畿,梁元帝时代的各种建筑物只留下模糊不清的遗迹。
古道上马儿嘶鸣,行人小憩,空城中长满了庄稼,野鸡乱飞。
寒风吹落树叶填平宫井,野火烧进荒陵焚毁宝衣。
徒使留居北方的词臣庾信,在咸阳一天到晚苦苦地思归。

注释:荆州:古地名。唐代改荆州为江陵府,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帝畿(jī):都城附近的地方叫畿,也叫京畿。江陵是楚国的郢都,南朝梁元帝萧绎也定都在这里,所以诗人称荆州附近为旧帝畿。
宋台梁馆:指梁元帝时代的各种建筑物。
依稀:模糊不清。
麦秀:即麦秀之诗。《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予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泽雉(zhì):野鸡。
宝衣:玉衣。
词臣:文学侍从之臣,宫廷诗人。庾(yǔ)开府:庾信(513~581),字子山,北周著名文学家。是重要的“宫体诗”诗人,后世称其为庾开府。庾信仕西魏后所作的《拟咏怀》和《哀江南赋》充满了故国沦亡(始为梁朝官吏,后被扣居北方)的隐痛和思念乡关的深情,所以说他“思归”。
咸阳:地名,秦朝的国都,即今陕西省咸阳县。这里代指西魏和北周的都城长安。 《荆门道怀古》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公元805年(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的一场政治改革,被称为“永贞革新”。在这场改革中,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辅佐唐顺宗李诵,试图推动政治进步。然而,由于德宗的继任者顺宗被迫内禅,这场改革最终失败了。

具体到刘禹锡个人,他在这场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然而,九月十三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十一月十四日,再贬为朗州司马。《子刘子自传》中提到:“予出为连州,途次荆南,又贬朗州司马。”刘禹锡得知自己再次被贬到朗州的消息时,已经走到了江陵。这首诗即是在他被贬途中创作的。

这段背景描绘了刘禹锡在政治改革中的辛酸遭遇。他在推动进步的过程中,却遭受了连续的贬谪。这种贬谪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打击,也反映了政治改革的失败和社会动荡的局面。这种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对逆境的坚持。 《荆门道怀古》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江南春》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南国昔日的繁华之地如今已是破败荒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政治局势的忧虑。

首联“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诗人所描绘的是帝畿的山川,本应更加秀丽,但现实却是“宋台梁馆”的遗迹依稀可辨,表现出了萧条的景象。这一联既揭示了“旧帝畿”的本质特色,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充满了韵味。

颔联、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昔日繁华的京都、京畿如今的荒凉和冷落。诗中描绘了古树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中禾黍遍种、泽雉乱飞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具体地展现了昔日繁华之地如今的荒凉景象。诗中的静物与动物相互呼应,使诗篇增添了凄凉的景象和肃杀的气氛。

最后,尾联明确地表达了庾信思归之心的枉费,以及“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的事实。这两句语带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全诗以流畅自然的语言和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对政治局势的忧虑。 《荆门道怀古》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照片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

猜您喜欢

和乐天春词

唐代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唐代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唐代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