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牡丹》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刘禹锡的诗作《赏牡丹》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的不同观点。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开花时节在春末,花朵大而美丽。在唐代,牡丹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到京城,被视为珍品。《赏牡丹》这首诗描绘了唐代人们赏牡丹的盛况。
根据陶敏和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诗中使用了李正封的“国色”一词,推测此诗创作于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创作。而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是刘禹锡重返长安时创作的。高志忠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赏牡丹》与《浑侍中宅牡丹》同时创作。吴钢和张天池的《刘禹锡诗文选注》则怀疑此诗是在永贞革新时期创作的。
综上所述,关于《赏牡丹》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推测,但都与唐代的长安有关。这首诗描绘了唐代人们赏牡丹的盛况,展现了牡丹的美丽和珍贵。
《赏牡丹》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的赏析主要是通过反衬的手法来赞颂牡丹的美丽。诗人刘禹锡没有直接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通过对芍药和芙蕖的评赏来衬托牡丹的高雅和富有情韵的美。
首先,诗人提到了芍药和芙蕖。芍药和芙蕖本来都是受人喜爱的花卉,但诗人却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来形容它们,以突出牡丹的高标格和富有情韵的美。芍药虽然妖娆,但缺乏高雅的气质;而芙蕖虽然纯洁,却缺乏情感。
这种反衬的手法暗示了牡丹的独特之处。牡丹被赋予了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以说是花中最美的存在。
整首诗的结构也很有意思。虽然题目是《赏牡丹》,但诗人却没有直接写牡丹,而是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这是因为芍药和芙蕖在历史上比牡丹更早受到人们的喜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牡丹逐渐盛行,而芍药的地位下降。诗人通过对芍药和芙蕖的评价,为后面对牡丹的赞美做了铺垫。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反衬的手法,以及对芍药和芙蕖的评赏,突出了牡丹的高雅和富有情韵的美。诗人刘禹锡通过这种手法,表达了对牡丹的赞美和喜爱。
《赏牡丹》赏析详情»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