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可叹那贫寒的读书人,白白地读了那么多的书,读书必须要在桥柱上题字。即便题了柱子后乘坐上了驷马车,可乘了车又有谁能像陈皇后那样花重金买《长门赋》呢?先到长安看看,就回乡去吧!
注释:寒儒:贫穷的读书人。
谩:徒然,枉自。
须索:应该,必须。
题桥柱:司马相如未发迹时,从成都云长安,出城北十里,在升仙桥桥柱上题云:“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此桥。”
《长门赋》: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退居长门宫,听说司马相如善于作赋,用黄金百斤请他写《长门赋》,以悟主上。武帝看后心动,陈皇后重新得到宠爱。
《拨不断·叹寒儒》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主要介绍了一首小令的特点和主题。这首小令采用了“顶针续麻”的手法,即将前句的结尾作为后句的开头。马致远是这种巧妙手法的创始人,但在形式上还不完整。后来的散曲,如无名氏的《小桃红》,则更加严谨地表现了“顶针”的特点。
虽然这首曲没有点出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名字,但实际上是以他的遭遇为灵感,来表达对“寒儒”和读书的叹息。司马相如是元散曲中凭借真才实学而得到成功的典型。作品将他的成功经历分为三句,一一与“寒儒”进行对比;然而,后者最终无法达到相同的成就,只能“且看了长安回去”。这暗示即使今天有像司马相如一样的才华,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赏识。作者通过逐步假设退让的方式,最终回到了“寒儒”的原点。最后一句也是一声叹息,以叹开始,以叹结束,情感色彩非常鲜明。
严格来说,这首曲在逻辑上并不十分严密,比如“读书须索题桥柱”并不是“谩读书”的必要条件,乘坐驷马车也不一定会遇到“谁买《长门赋》”,与“看了长安回去”的结局也没有因果联系。然而,正如前面所说,这首曲在形式上具有“顶针续麻”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邻句之间紧密相连,从整篇来看,产生了句意的抑扬进退。文势起伏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虽然在支持论点方面并不十分严密,但这并不是很重要。
“且看了长安回去”似乎也有典故的含义。桓谭的《新论》中有句话:“人闻长安乐,出门西向而笑。”唐代孟郊中了进士,非常得意,写诗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他被人讥笑为外城士子眼光狭窄。而“寒儒”们没有像孟郊那样幸运,他们在“看了长安”后不得不灰溜溜地回去,对他们来说,长安的乐园成了一面画饼。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冷峭的语句,是散曲作家最擅长的。
《拨不断·叹寒儒》创作背景详情»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是汉族,出生于大都(今北京)。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效陶渊明之志。
马致远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他的生年应该在至元年间(始于1264年)之前。而他的卒年应该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至1324年)之间。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是元代时期著名的大戏剧家和散曲家。
以上是对马致远的基本信息的整理补充,包括他的出生地、字号、号称以及与其他著名戏剧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