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多么仰慕当年的范蠡,他的志向本就在青山绿水、烟雾云霞之中,吴亡越兴,功成名就时隐姓埋名,寄身于太湖的烟波浩渺之中。纵情山水,寄兴风月。云水中驾一叶扁舟,把酒吟诵,其乐融融。此时此刻,才知道自由的可贵,身心两忘是多么的难得。
注释:
烟霞:云气,多泛指山林、山水,这里指归隐之所。唐·李群玉《送人隐居》诗:“平生自有烟霞志。久欲抛身狎隐沦。”
隐沦:隐姓埋名。沦之意为“没”。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诗:“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功成”句:用越王勾践灭吴后,大夫范蠡功成身退、隐迹五湖的故事。五湖:太湖。
一叶:形容船小如树叶。
鸥作侣:与鸥为伴,这里指栖身世外、忘怀得失的隐居生活。《列子·黄帝》载,有人爱好鸥鸟,不存机心,鸥鸟亦乐于亲近。
深处:深居简出。
经年:年复一年。
市朝:偏义复词,指朝堂。市,交易买卖的场所。朝,官府治事的处所。后以市朝多指争名夺利的场所。
希夷:无声为希、无色为夷,犹言虚寂玄妙。《老子》:“视之不见名目夷,昕之不闻名日希。”河上公注:“无色日夷,无声日希。”萧统《谢敕参解讲启》:“至理希夷.微言渊奥,非所能镄仰。”柳宗元《愚溪诗序》:“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微妙旨:精微玄妙的义旨。
潜喜:心中暗喜,发自衷心的喜悦。
荷衣蕙带:荷叶制成的衣服,香革制成的带子。代称隐士衣服。屈原《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
绝:摆脱,不沾染。
纤尘:微尘,这里指俗世。
《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在蜀被灭亡后的转变。在同光三年(925)之前,诗人身上发生了由魏阙向江湖的转变。他选择隐逸生活,并将道家避世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词,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归隐思想,并展示了他对“志烟霞”和“慕隐沦”的向往。 《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创作背景详情»
《定风波》是一首赞颂范蠡隐逸生活的词。词的开头即点明了作者对范蠡的仰慕和对隐沦生活的向往。范蠡功成身退后,乘一叶扁舟泛游于五湖之上,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作者赞美范蠡高洁无上,认为他是一个理想的人物。词中描述了范蠡在湖上欣赏春光的乐趣,舟中饮酒吟诗,表达了他的快乐和满足。词中的“云水”二字概括了大自然的美好,令人陶醉。这时作者深切地意识到无官一身轻的愉悦,反映了他对世俗的厌倦。
下片继续描写了隐逸生活的乐趣。隐居于奇山异水的幽深之处,与“花岛”为邻,鸥鸟为伴,生活是安闲恬适的。在这里,作者长年不见追名逐利的人,进入了老子所说的“希夷”的境界。作者暗自喜悦,因为他能够体会到老子所说的微妙之道。结尾的“荷衣蕙带绝纤尘”用神的服饰比喻隐者的高洁和纯净,展现了隐者的飘飘欲仙的境界。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范蠡的仰慕。范蠡归隐是因为他看到越王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之同安乐,所以毅然退隐。而作者未能立功,遭受亡国之痛。两人都选择了退隐,但心境却不同。这首词纯用白描,直抒胸臆,与作者所写的风土词不同,也在“花间”词中属于罕见之作。
《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赏析详情»
李珣(855?-930?)是五代时期的词人,字德润,他的祖先是波斯人。他居住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大约在唐昭宗乾宁年间活动。尽管他的名气不大,但他的诗句常常令人动容。他的妹妹舜弦是王衍的昭仪,他曾经以秀才的身份预备参加贡试。此外,他还通晓医理,兼卖香药,这表明他仍然保留着波斯人的身份特色。蜀国灭亡后,他也没有投身于政治事业。李珣著有《琼瑶集》,但已经失传,现存有他的词作五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其中多是表达感慨之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