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荻花秋》原文赏析

  • ·
    huā
    qiū
  • [
    dài
    ]
  • huā
    qiū
    xiāo
    xiāng
    zhōu
    jiā
    jǐng
    píng
    huà
    yān
    zhōng
    míng
    yuè
    xià
    xiǎo
    tǐng
    chuī
    guān
    chū
  • shuǐ
    weí
    xiāng
    péng
    zuò
    shè
    gēng
    dào
    fàn
    cháng
    cān
    jiǔ
    yíng
    beī
    shū
    mǎn
    jià
    míng
    jiāng
    xīn
    guà

原文: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相关标签:秋天写景归隐隐逸渔歌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潇湘的宁静夜晚,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就像屏幕上的山水画一样。在广阔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起垂钓的丝线,摇起小船回家。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帆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无法比拟我每天三餐的糙米鱼虾。面对满满一杯的水酒,看着满架的诗书,我已经心满意足,再也不需要担心名利。

注释:渔歌子:一种词牌名。最初是唐代教坊曲名,后来成为词牌名。有二十七个字,平仄韵脚规则。中间有三言两句,通常使用对偶的形式。

荻(dí):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秋季会长出黄色的扇形圆锥花序,常生长在路边和水边。

潇湘:指两个水名,现在位于湖南境内。《山海经》中说:“潇水源自九巅山,湘水源自海阳山。它们在零陵汇合,最终注入洞庭湖。”

橘洲:位于长沙市湘江中的一个地方,也叫下洲,过去有很多橘子,所以又被称为“橘子洲”。《水经注·湘水》中说:“湘水再往北流经南津城西,西面对着橘洲。”

垂纶(lún):垂钓的意思。纶是指较粗的丝线,通常用来指钓鱼线。

篷:指船帆,在这里代指船。

“名利”句:指心灵不再被名利所困扰。 《渔歌子·荻花秋》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词人李珣在前蜀灭亡后的生活状态。他不愿意在后蜀仕途,而是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江湖之中。因此,他乘船沿长江东下,来到湖南、湖北一带,开始了一段隐居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描写隐逸生活的词作。随后,他又沿着湘水溯流而上,最终在岭南定居并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首《渔歌子》便是他在经过湖南、湖北一带时创作的其中一首词作。通过这首词作,可以感受到词人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渔歌子·荻花秋》创作背景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一首词的简析。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的隐逸生活,通过描绘橘子洲的秋夜景色,以及词中主人公垂钓完毕后划着小艇在水上荡漾的情景,展示了词人隐逸生活的美好。下片则进一步描述了词人的隐逸生活及其乐趣,词人隐居在民间,云水成为他的家乡,蓬舍成为他的住所,他享受家常的鱼羹稻米饭,斟满美酒,摆满书籍,心情开怀惬意,完全不将名利放在心上。词人通过淡淡地写景,不事雕琢,明白如话,真实地展示了一个远离名利,以隐逸为乐的词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旷达超脱的态度,给人留下了悠悠余韵。这首词受到中唐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较大。 《渔歌子·荻花秋》简析详情»

李珣

李珣(855?-930?)是五代时期的词人,字德润,他的祖先是波斯人。他居住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大约在唐昭宗乾宁年间活动。尽管他的名气不大,但他的诗句常常令人动容。他的妹妹舜弦是王衍的昭仪,他曾经以秀才的身份预备参加贡试。此外,他还通晓医理,兼卖香药,这表明他仍然保留着波斯人的身份特色。蜀国灭亡后,他也没有投身于政治事业。李珣著有《琼瑶集》,但已经失传,现存有他的词作五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其中多是表达感慨之情的作品。

猜您喜欢

柳含烟·章台柳

五代 毛文锡

章台柳,近垂旒,低拂往来冠盖。朦胧春色满皇州,瑞烟浮。
直与路边江畔别,免被离人攀折。最怜京兆画蛾眉,叶纤时。

道院

五代 王景

山中旧是神仙宅,冉冉流光老物华。
千顷白云都是玉,一溪红浪半凝砂。
瑶阶已化飞凫舄,银汉空余泛斗槎。
独倚坏垣伤往事,天风吹落石楠花。

题江南秋晚图

五代 王景

十年不踏钱塘路,江上晴烟渺轻素。
并刀谁剪秋半帘,夕阳正在西陵树。
对之便欲发浩歌,西风萧萧水增波。
胥涛已入乱山去,木落台空幽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