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羽扇在蓬莱宫中收起,朝车从京城大道返回。
深院聚集着嘶鸣骏马,说要宴饮在王宫豪宅。
燕地美女捧酒杯侍奉,发髻低垂似娇羞无力。
十户农民手脚磨出茧,只能挣来凤凰钗一只。
高楼上凭栏一同下望,日照罗衣华艳的颜色。
嬉笑着手指砍柴的人,不信他们也生在中国。
注释:
雉扇(zhì shàn):即“雉尾扇”,用野鸡毛做成的宫扇,为古代帝王仪仗之一。
合(hé):闭合,收拢。
蓬莱(péng lái):唐宫名,原名大明宫。
朝车:古代君臣行朝夕礼及宴饮时出入用车。
紫陌: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金张(jīn zhāng):汉时金日磾(dī)、张安世二人的并称。二氏子孙相继,七世荣显。后因用为显宦的代称。
燕娥(yān é):燕地的美女,指侍女。
奉(fèng):通“捧”。
卮酒(zhī jiǔ):犹言杯酒。
低鬟(huán):犹低首,低头。用以形容美女娇羞之态。
胼胝(pián zhī):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
罗衣(luó yī):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一作“罗绮”。
负薪(fù xīn):背负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
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古宴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于濆是一位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诗人,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当时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实。这种社会不公让他深感不满和愤怒,因此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经常使用强烈的对比手法,集中反映这一主题。
尽管于濆的诗篇数量不多,但其中大部分都触及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其中一篇代表性的作品是《古宴曲》。这首诗通过描绘古代宴会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阶级差距和贫富不均的现象。
在《古宴曲》中,于濆通过对比描写,将宴会上的富人和贫民之间的差距展现得淋漓尽致。富人们享受着美食和美酒,穿着华丽的衣裳,尽情地享受着宴会的乐趣。而贫民们则被排斥在宴会之外,他们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富人们的享受,无法参与其中。
通过这种对比手法,于濆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怒。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于贫富不均的关注和反思。他认为,社会应该是公平和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于濆的作品虽然存世不多,但他的诗篇却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他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社会上的不公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社会呼声,呼唤着人们对于社会公平的追求和努力。
《古宴曲》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的赏析主要围绕着讽刺达官贵人们对于民生疾苦的无知展开。诗中通过描写宴会的场景和人物来表达这一主题。
首先,诗的开头四句通过描写上朝和下朝的场景,展示了达官贵人们的奢华生活。诗中提到了蓬莱宫中的仪仗已经收起来了,大路上滚动着朝罢归来的车子,这些细节描写表明了活动的人物既富且贵的气派。
接着,诗中的中间四句描写了宴饮席上的盛况。通过写侍女的娇艳和捧酒的情景,展示了宴会的奢华和高雅。诗中提到了侍女低鬟若无力,以及鬟髻上凤凰花饰的金钗。这些描写通过对比,突出了美女和金钗的高雅,进一步展示了座客之高贵与宴席之丰盛。
最后,诗的末四句描写了宴罢后的消遣。诗中提到了阳光下,贵官们指点着议论穷苦百姓,表现出他们对于百姓生活的无知和不关心。这种对比描写通过空间上的高低,展示了富豪与百姓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同时也揭示了达官贵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愚昧无知。
通过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描写宴会的场景和人物,讽刺了达官贵人们对于民生疾苦的无知和漠视。诗中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主题和观点。
《古宴曲》赏析详情»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关于他的生平,里居以及生卒年均不详,大约在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的时候活动。
据记载,于濆于咸通二年(681年)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他最终在泗州担任判官一职。
于濆在当时的诗坛上感到诗人们过于拘束于声律,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因此,他创作了三十篇古风诗,以矫正当时的陋习。他自号逸诗,意在表达他的诗歌风格与众不同。他的诗集《于濆诗集》以及他的传记《新唐书艺文志》流传至今。
关于于濆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目前无法确定。但根据他的活动时间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年份,可以推测他大约在唐僖宗乾符初在世的时候活动。
几年修绩,总待荣亲老。每羡院南豪,向寿席、花花草草。如今惭愧,微胜十年前,聊尔办,杯盘了,一对慈颜笑。
愿亲强健,绿鬓长长好。来岁在琴堂,想凡事、应微热闹。契天交道,只办好心肠,官尽大,尽荣亲,待受金花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