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独自站在浙江楼上远眺,耳边传来的都是悲伤的胡笳和笛子声。仿佛宫廷的乐工还在演奏,而幼帝此时已经被俘虏到遥远的北方。
高贵而柔弱的海棠被人侵犯得像狂风暴雨一样,怎么能经得起风雨的摧残。回头望向临安,已经是荻叶瑟瑟,烟雾缥缈,一片荒凉。
注释:好事近:词牌名,也叫钓船笛、倚秋千、秦刷子、翠圆枝等。是一种双调四十五字的词牌,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梨园:指宫廷乐工。
那人:指南宋的幼帝。
天北:遥远的北方,指大都(今北京)。
海棠:一种较为名贵的花木,古代词人常用它来比喻高贵而又不幸的人。在这首词中,作者用海棠来比喻南宋的君臣,也包括作者自己。
华清池:今天陕西西安临潼,这里借指南宋统治者灭亡前在临安的游乐之地。
《好事近·浙江楼闻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当时蒙古大军攻入南宋的都城临安,导致南宋灭亡。宋恭帝赵?和他的母亲被遣送到大都,只有太皇太后谢道清因病被允许暂时留在临安。在这个背景下,作者也选择追随太皇太后留在临安,并在滞留期间创作了这首词。 《好事近·浙江楼闻笛》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词的上片通过描绘作者登高远眺,看到被蹂躏的大好河山,以及听到哀怨的笳声和笛声,烘托出了一种极度悲怆的气氛。下片则通过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南宋君臣被洗劫的惨痛经历,入侵者就像狂风暴雨一样摧残了高贵而柔弱的海棠,使人感到悲愤。最后的“回首”二句以低回哀婉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故君的无限眷恋,原来繁华升平的故地如今已是一片荒凉,再也不复往昔景象。整首词涂上了一层浓浓的凄惨色彩,展现了一首祭奠南宋亡灵的沉痛的挽歌。全词表达了作者对被掳北上的幼帝与太后的怜念,以及痛悼南宋的灭亡,展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无奈之情。 《好事近·浙江楼闻笛》赏析详情»
汪元量(1241~1317年后)是南宋末期的一位诗人、词人和宫廷琴师。他的字是大有,号称水云,也自称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他是琳的第三个儿子。在度宗时期,他以他擅长的琴技供奉宫廷。
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临安被攻陷,汪元量随着三宫妃嫔一起逃到燕京。他曾经在狱中拜访过文天祥。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他出家成为一名道士,并成功南归,次年回到了钱塘。之后,他经常往来于江西、湖北、四川等地,最终在湖山度过了晚年。
汪元量的诗作大多记录了国家亡国前后的事情,被时人比作杜甫,被称为“诗史”。他有两部重要的著作,《水云集》和《湖山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