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暮春时节,芳菲飘落,登高远望故国,内心感到悲伤和痛切。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更加让我伤心欲绝。更加难以忍受的是乾龙节即将到来,回忆过去,触目所及的泪水已经流尽,就像杜鹃鸟啼出鲜血一样。在凄厉的子规声中,是故国破败的河山。
注释:秦楼月:又名忆秦娥。这是一首双调词,共有四十六个字。前段五句,三仄韵,一叠句,共二十一字。后段五句,三仄韵,一叠句,共二十五字。
芳菲歇(xiē):指春天花谢的景况。辛弃疾的《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中有句:“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故园:这里指沦陷的国土。
目断:望断。
可堪(kān):何况。
乾龙节:宋钦宗赵桓的诞辰日是四月十三日,被定名为乾龙节。
啼(tí)血: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说杜鹃“啼至血出乃止”。这里指词人悲痛到了极点。
《秦楼月·芳菲歇》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靖康之变后的一个暮春。靖康之变是指1126年至1127年间,金朝入侵南宋,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中原沦丧于金人之手。而南宋朝廷则偏安一隅,没有思考如何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宗。词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家国沦亡的悲痛和愤恨之情,创作了这首词。 《秦楼月·芳菲歇》创作背景详情»
《秦楼月》是一首描写南渡词人向子諲对失去的国土和故国的思念之情的词作。词的结构分为上下两阕,词意可分为三层。
首先,词的起首三字“芳菲歇”写出了春光消逝的景象,给人一种虚实交融的感觉。接着,词人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他登高望北,却无法看到故国的身影。这句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悲伤和痛苦,对于一个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失去国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然而,如果一味沉浸在悲伤之中,就会失去词的艺术性。因此,词人转而写景,描述了眼前的迷离烟水和朦胧山色。这一景象既是对“故园目断伤心切”的丰富和扩展,又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具体和形象化。无边无际的自然山水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悠远的惆怅,使得词人的情感与景色相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下阕的“可堪”二字则进一步深化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词人思念故国的原因是因为“更近乾龙节”,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通过这两个字,词人将对故国的思念与帝王的象征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帝王的期待。
总的来说,《秦楼月》通过描写景色和表达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词人对失去的国土和故国的思念之情。词中的景色描写既是对情感的丰富和扩展,又使情感更加具体和形象化。通过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词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使得《秦楼月》成为一首令人读后慷慨悲凉、数百年后依然能感受到其慷慨磊落之气的作品。
《秦楼月·芳菲歇》赏析详情»
向子諲(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根据资料,向子諲的出生年份为1085年,去世年份为1152年。他是临江人,字伯恭,号芗林居士。在1100年,他以荫补官的身份进入官场。在徽宗宣和年间,他先后担任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的职务。后来,他被任命为江淮发运使。他与李纲关系良好,但当李纲被罢相后,子諲也被迫下台。之后,他被任命为潭州知州,但在金兵围攻潭州时,他带领军民坚守了八天。在绍兴时期,他先后担任了户部侍郎和平江府知府的职务。由于反对秦桧的议和政策,他再次被罢官,回到临江居住。他的诗歌作品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写忧国忧时的作品。他还有一部名为《酒边词》的著作,共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