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呈洛滨筠溪二老》原文赏析

  • diǎn
    jiàng
    chún
    ·
    chéng
    luò
    bīn
    yún
    èr
    lǎo
  • [
    sòng
    dài
    ]
    zhāng
    yuán
    gān
  • qīng
    chén
    chén
    àn
    qióng
    chù
    yán
    huā
    luò
    zhà
    liáng
    lián
    xiāng
    rào
    píng
    shān
    jiǎo
  • kān
    hèn
    guī
    hóng
    鸿
    qíng
    qiū
    yún
    báo
    shū
    nán
    tuō
    jìn
    jiāo
    wàng
    liǎo
    qián
    shí
    yuē

原文: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相关标签:写景抒情仕途惆怅情怀点绛唇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一个夜色沉沉的清秋晚上,只听见暗处的蟋蟀在屋檐前落花的地方鸣叫。夜深靠近帘幕就感到一股凉意忽然透出,室内香炉里散发出来的香烟,轻盈地缭绕在屏风的一角。心里不免怨那些归来的鸿雁,它们的睛意犹如秋云那样单薄,不肯传递书信。书信难寄,把自己的心事都交给寂寞吧,那就忘记了从前的约会。

注释:呈:奉献给。
洛滨,即富柔直,字委申,北宋宰相富弼之孙。靖康初年赐进士出身。高宗建炎四年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后因坚持抗金为秦桧所忌,不久便被罢职。晚年游览于山水之间,与苏迟、叶梦得、张元干等一块游玩吟唱。公元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去世。
筠溪,即李弥逊,字似之,自号筠溪翁。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南渡后以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后因反对秦桧议和,不久被落职。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与张元干、富柔直等吟唱游玩。公元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去世。
暗蛩(qióng):在暗处藏身的蟋蟀。蛩,蟋蟀。
檐花落:屋檐上的水流下来,在灯光的照映下就像银花一般。
香:蕙香,此指由香炉里冒出的香烟气。
屏山:屏风。
鸿:大雁。
书:信。
尽交:即尽教、听任之意。 《点绛唇·呈洛滨筠溪二老》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根据张元干的《精严寺化钟疏》文中的记载而写的。根据文中的描述,这首词的具体年代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绍兴十八年,也就是戊辰年的时候。在这一年,有一位名叫僧结的僧人制定了一个特殊的日程安排。同时,洛滨、最乐和普现(即筠溪)三位居士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拉芦川老隐的地方,并在那里过夜。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推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在绍兴十八年的某个时候,可能是在僧结制定日程安排的当天,或者是洛滨、最乐和普现三位居士来到拉芦川老隐的地方的那一天。这个时期可能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可能是因为某种重要的活动或事件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奋。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这个时期的氛围和情绪有关。可能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特殊活动或事件,使得人们的情绪高涨,或者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某种特殊氛围,使得人们感到兴奋和激动。这首词可能是在这种情绪和氛围的影响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这个时期的感受和思考。

总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在绍兴十八年的某个特殊时刻,可能是因为某种重要的活动或事件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兴奋。这首词可能是在这种情绪和氛围的影响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这个时期的感受和思考。 《点绛唇·呈洛滨筠溪二老》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着重描写景色,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下片则抒发情感,表达了对仕途险恶和中原未复的失望和困惑。

文章首先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深秋之夜的景色,通过描写雨檐滴水和蟋蟀鸣叫,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这个宁静的境界。这种描写与梁代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相似之处,都展现了静与动、动与静的对比,给整篇词注入了活力。同时,词中的“啼”字和“落”字也增添了动感。

接下来的“乍凉”二句将描写的重点转移到了室内,描述了秋雨连绵的情景。通过描写香炉散发的烟缕和萦绕在屏风上的烟雾,词人将听觉、感觉和视觉融合在一起,增强了立体感,同时也强化了秋夜清冷和孤独寂静的氛围。

下片则抒发了词人内心深处无法直言的思绪。通过比喻“归鸿”,词人表达了心事难以寄托的感受。词中的“秋云薄”引用了杜甫的《秋霁》中的诗句,表达了词人对征鸿情感淡薄的埋怨。最后的“书难托”三句则进一步强调了征鸿不传书信和金兵占领中原的背景,以及词人难以寄言的困境。

整篇赏析通过对词中描写景色和抒发情感的分析,展示了词人对仕途险恶和中原未复的失望和困惑。同时,词中的引用和比喻也增添了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色彩。 《点绛唇·呈洛滨筠溪二老》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张元干的照片
张元干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他出生于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是芦川永福人。早年曾在太学上舍生,后任陈留县丞。

在金兵围汴、秦桧当国的时候,张元干加入了李纲的部队,坚决抗金,并力谏死守。他曾经赋诗《贺新郎》赠送给李纲,但后来被秦桧得知此事,因为其他事情而被追究责任,并被削去官职。

张元干被削籍后,他开始漫游江浙等地,最终在他乡客死,去世时大约七十岁。他的遗体被运回福建螺山安葬。

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被誉为南宋初期的“词坛双璧”,他们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猜您喜欢

点绛唇(世传《水月观音词》,徐师

宋代 向子諲

冰雪肌肤,靓妆喜作梅花面。寄情高远。不与凡尘染。
玉立峰前,闲把经珠转。秋风便。雾收云卷。水月光中见。

点绛唇·西蜀咽喉

元代 蒲道源

西蜀咽喉,钩连阁道苍崖斗。
□皇天授。
故国□江口。
往事浮云,依旧梁山秀。
时延首。
淡烟疏柳。
欲画无奇手。

点绛唇·独上高楼

元代 张弘范

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
乱山无数。
隔断巫阳路。
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
愁无语。
野鸦烟树。
一点斜阳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