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自己奉王命离开京城去永嘉赴任,希望到那里后能安适地居住下来。
当船要趁着潮水解缆出发的时候,我却因留恋故人而不忍离去。
船在行驶中靠近了析析作响的凋败的树林,又看到秋月在放射着皎洁的光芒。
本来就因有怀旧之情,容易感到心中充满哀伤,现在又看到衰林、秋月,内心的悲愁就更加难以遏制了。
自己因久病而断绝了对于生活方面的追求。自己本来个人欲望就很少,所以现在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足。
我是想借永嘉郡永远隐居下去,哪里是只离开你们一年半载去做官呢!
希望你们努力做到天天进步,并经常来信以安慰我的寂寥。
注释:
祗役:敬奉朝命赴外地任职。只,敬也。
皇邑:京城,指刘宋都城建业(今南京市)。
憩(qì气):休息。
瓯越:指水嘉郡。永嘉一带在汉代地属东瓯,东越王摇曾在那里建都,故称瓯越。
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指开船。
及:乘。
怀旧:留恋老朋友。
析析:风吹树木的声响。
就:靠近。
皎皎(jiǎo):光洁的样子。
含情:这里指怀旧之情。
盈:满。
遇物:指一路上遇到的衰林、秋月。
积疴(ē):多年患病。疴,病。
谢:绝。
虑:思虑、谋求。
寡欲:少欲。阙:同“缺”。
资:借。此:指永嘉郡。
幽栖:隐退屏居。
岂伊:岂惟。
日新:一天比一天进步。
音尘:音信,消息。寂蔑:寂寞。
《邻里相送至方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刘裕去世后,少帝继位,政治势力争斗激烈,导致谢灵运被排挤。公元422年,谢灵运被任命为永嘉太守,治所位于今天的浙江温州。这首《邻里相送至方山》描绘了他离开帝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前往方山码头登船的情景,以及与送行的亲友告别时的思想活动。 《邻里相送至方山》创作背景详情»
被贬谪,所以才有了休息的时间和机会。这种微妙的心情,通过对词语的巧妙运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矛盾和不安。
接下来的四句写作者对方山的描绘。“方山”是永嘉的一座山,也是诗中的景物。“翠微”形容山的颜色,翠绿而微妙。“翠微”二字,既是形容词,又是名词,既是山的颜色,又是山的形状。“翠微”二字的运用,使得描绘更加生动。而“析析就衰林”四句,是整首诗的难点所在。这四句的意思是,山上的树木疏落而衰败,形成了一片凄凉的景象。但是,“析析”二字的意思却不容易理解。从字面上看,“析”是分开的意思,“析析”就是分开的分开,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如果将“析析”理解为“疏疏落落”的意思,那么整句的意思就变得清晰了。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山的凄凉之美,又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最后的六句是作者对邻里的告别。“邻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和亲人。“相送”是送别的意思。“相送至方山”是指朋友和亲人送作者到方山。“相送”二字,既有送别的意思,又有陪伴的意思。这样的运用,使得送别的场景更加温馨和感人。“别离”是离别的意思。“别离”二字,既有离别的意思,又有相思的意思。这样的运用,使得离别的痛苦和思念更加深刻。“别离”和“相思”二字的交替使用,表达了作者对邻里的深深的思念和不舍。
总的来说,谢灵运的诗歌以其精美准确的描写和微妙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他善于用词语刻画出山水景物的奇异之处,同时又能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邻里相送至方山》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对词语的巧妙运用,作者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不安表达了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这种精心刻意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使得谢灵运的诗歌与众不同,值得我们借鉴和欣赏。
《邻里相送至方山》鉴赏详情»
谢灵运(385年-433年)是东晋时期的名将谢玄之孙,出生在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原为陈郡谢氏士族。他的小名是“客”,人们常称他为谢客。他后来被封为康乐公,因此也被称为谢康公或谢康乐。
谢灵运是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发生在刘宋时代。他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山居赋》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大旅行家。
除了山水诗,谢灵运还精通史学,擅长书法,并且翻译佛经。他曾奉诏撰写《晋书》,展示了他在史学方面的才华。《隋书·经籍志》和《晋书》中都收录了他的作品集《谢灵运集》,共计14种。
关于谢灵运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日期没有提及。他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而关于他的死亡,文中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