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杨柳低垂着细长如丝的枝条,树上开满了鲜花,楚江两岸黄莺啼呜,春山笼罩在暮色中。划起一叶轻舟,驶出深深的水浦,缓缓唱着渔歌悠悠去。
放下垂钓的丝线,斟满一杯美酒,遥望白云尽处的孤村。划过长长的沙汀,停泊在浅浅的渡口,惊起了一行栖息的沙鹭。
注释:渔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楚岸:楚江之岸。长江濡须口以上至西陵峡,古城楚江。
棹(zhào):动词,犹言以棹划舟。
垂纶(lún):钓丝。
醑(xǔ):美酒。李白《送别》:“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汀:水中之洲。
沙鹭(lù):栖息在沙滩或沙洲上的鹭鸶(lù sī)。
《渔歌子·柳垂丝》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词人李珣在公元925年前蜀灭亡后的境遇。他不愿意在蜀地仕途,而是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江湖之中。于是,他乘船沿长江东下,经过巫峡,进入湖湘地区,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随后,他又顺着湘水向上游溯流而上,最终到达广州,在岭南地区定居并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首词是李珣在乘船经过湖南、湖北一带时的所感所思而作。在这段旅途中,他或许经历了许多风景的变迁,见证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美丽。他的心灵也随着船只的行进而起伏,思绪万千。或许他对故国的思念更加浓烈,或许他对江湖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或许他对未来的追求更加坚定。这首词或许是他在船上静静地凝视着湖南、湖北的山水,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倾诉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李珣创作背景的背景信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内涵和情感。同时,这个背景也为词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情境和灵感,使得词作更加真实、生动和有血有肉。
《渔歌子·柳垂丝》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描述和解读。词的开头描绘了一个明媚的春天景象,楚江两岸的垂柳和鲜花,以及莺歌燕舞的生机盎然的场景,给人一种欢快明朗的气氛。接着,词人乘坐小船出发,听到了渔人的歌声,看到了他们满载而归的收获,这里有渔船、渔人、游人和渔歌,热闹非凡。下片描绘了一船船鲜嫩的鱼虾鳖蟹,令人垂涎欲滴,词人为此垂钓并获得了丰收,然后与朋友们一起享用美食和美酒,直到酒足饭饱才准备回家。最后,词人从沙洲返回时,夜幕降临,船儿在水上摸黑行进,突然惊起一行沙鹭,打破了寂静的江空。整首词写了渔父的生活乐趣和对避世隐逸的思考,通过描绘景物和事物,展现了湖山渔隐的美丽景色。 《渔歌子·柳垂丝》赏析详情»
李珣(855?-930?)是五代时期的词人,字德润,他的祖先是波斯人。他居住在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资料,大约在唐昭宗乾宁年间活动。尽管他的名气不大,但他的诗句常常令人动容。他的妹妹舜弦是王衍的昭仪,他曾经以秀才的身份预备参加贡试。此外,他还通晓医理,兼卖香药,这表明他仍然保留着波斯人的身份特色。蜀国灭亡后,他也没有投身于政治事业。李珣著有《琼瑶集》,但已经失传,现存有他的词作五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其中多是表达感慨之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