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立功边疆,是谁在推许我的面相?我自恃壮志凌云,羞于与胸无大志的碌碌无为之辈相比。(我)酒后又雄健有力的言谈,一把长剑舞出奇异的气度,张口便可吐出令人惊异的诗句。(却因)际遇难逢,不得机会,无法如黄鹤一般轻快地飞翔,一展抱负。
我骑着马儿东西南北漫游各地,十年了仍客寄他乡。只关心家乡的农家饭菜,只怕要被陈登所耻笑。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而我却沉湎于自家田园之中,回头看去凝神久立,内心极不平静。但是我的年纪尚未老大,也不应太多失望。
注释:
策勋万里:立功万里外而记功于策。骨相:骨骼相貌。古人以此推测人的命和性。
纷纷:众多。
酒雄谈:雄辩的言论。
奇气:不平凡的志气。
风云无便:言时局不给予施展抱负的机会。风云:局势。
黄鹄轻举:谓远走高飞,建立功业。
陈登:三国人,字元龙,多豪气,身处江湖却有救世之意。此处言自己的退世之思怕为陈登笑话。此处反用其意。
故园鸡黍:家乡丰盛的饭菜。喻乡人深厚的情谊。
关山:泛指各种关隘。
《念奴娇·策勋万里》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年仅二十五岁的高启隐居在吴淞青丘。这时,一位名叫薛月鉴的嘉兴相士前来拜访高启,并预言他不久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尽管高启表面上一再表示自己只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没有其他非分之想,但是日后他反思自己的内心时,发现自己仍然在追求济世与退隐之间徘徊不定。因此,他创作了这首《念奴娇》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情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看出高启对于人生的选择和价值观的思考。尽管他表面上声称只追求平静的生活,但是他内心深处却存在着对于成功和成就的渴望。薛月鉴的预言激发了他内心的矛盾情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思考着是否应该继续隐居安逸,还是应该追求更大的成就和影响力。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思考在《念奴娇》这首诗中得到了抒发。诗中表达了高启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成功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退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于济世的责任感。这首诗成为了他内心矛盾情感的宣泄和思考的结果。
总之,高启在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创作了《念奴娇》这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他与嘉兴相士薛月鉴的交流和预言。这首诗表达了他内心的矛盾情感和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
《念奴娇·策勋万里》创作背景详情»
我一直在东西南北四处流浪,没有一个固定的归宿。这种漂泊的生活让他感到无比的疲惫和失落。接下来的两句“匹马尘埃,东西南北犹羁旅”,更是形象地描绘了他孤独无助的处境。他只能独自一人骑着马,在尘埃中行走,四处流浪,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称为家。
面对这种现实,作者内心充满了济世与退隐的矛盾。他既希望能够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又感到社会的不公和无奈。最后两句“万里何由,东西南北,黄鹤何处,马蹄何时?”既是对自己的慰勉,也是对社会的控诉。他感到自己的抱负遥不可及,无法实现,同时也对社会的不公和机会的缺乏感到愤慨和无奈。
整首词以豪放不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愤。通过形象的描写和对自己遭遇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无奈。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词曲折有致,一气流贯,展现了明词的佳作风采。
《念奴娇·策勋万里》赏析详情»
高启(1336-1373)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汉族,江苏苏州人。他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被当时的论者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人一起被称为“北郭十友”。
高启的字是季迪,号是槎轩。他出生在明朝改革前的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洪武初年,他因为荐参修《元史》而被授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的职位,并受命教授诸王。后来,他被擢升为户部右侍郎。
在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的时候,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其中有“龙蟠虎踞”四字,被怀疑为歌颂张士诚,结果被连坐腰斩。
高启的作品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