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呈馆中诸公》原文赏析

  • qīng
    míng
    chéng
    guǎn
    zhōng
    zhū
    gōng
  • [
    míng
    dài
    ]
    gāo
  • xīn
    yān
    zháo
    liǔ
    jìn
    yuán
    xié
    xìng
    lào
    fēn
    xiāng
    gòng
    kuā
  • bái
    xià
    yǒu
    shān
    jiē
    rào
    guō
    qīng
    míng
    jiā
  • biàn
    hóu
    xià
    fāng
    cǎo
    mén
    qián
    yìng
    luò
    huā
  • rén
    tóng
    dài
    zhào
    chūn
    jiǔ
    zuì
    jīng
    huá

原文: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相关标签:清明节思乡仕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树树杨柳披拂着新火的轻烟,沿随着官墙透迤蜿蜒;杏仁麦粥香气溢散,家家户户互相馈送,一片腾欢。
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举目但见无尽的青山;节逢清明,更令客子无不把家乡深深怀念。
看那卞壶祠边春草迷乱,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铺满。
幸亏还有馆中诸公共同作伴,不妨打来美酒痛醉一番。

注释:
馆中诸公:即史馆中一同修史的宋濂、王祎、朱右等十六人。馆:指翰林院国史编修馆。
新烟,古时风俗,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禁火冷食,次日重新生火,故曰新烟。禁垣(yuán):皇宫的围墙。
杏酪(lào):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白下:南京的别称。
卞(biàn)侯:卞侯即晋朝的卞壶。他曾任尚书令,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
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的女子。
待诏:明代翰林院所设官职,主管文件奏疏。此指修史。
京华:即京都。 《清明呈馆中诸公》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当时的诗人高启与宋濂等人正在南京编修《元史》。正值清明时节,诗人与翰林同官们一起唱和玩乐,享受着春天的美好。在这样的欢乐氛围中,高启被灵感所触动,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清明节的聚会中创作的,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个时期,南京是明朝的首都,文化繁荣,人才辈出。高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与其他翰林同官们的交流和创作无疑是相互促进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展示了明朝时期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创作活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氛围。 《清明呈馆中诸公》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一首诗的内容和意境。诗中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时思念家乡的情感,但却通过描写清明节的景物来表达,如垂柳、杏酪、青山、芳草、落花等。这些景物虽然美丽,但并没有使作者陶醉,反而更加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诗中还运用了一些比喻和隐喻的手法,如将芳草与卞侯墓并置,将落花与莫愁女映照,表达了作者对富贵难久恃、盛时难长留的感慨。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作者在京城有几位故友相伴,可以共饮畅谈,以此来宽慰自己的心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清明呈馆中诸公》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高启的照片
高启

高启(1336-1373)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汉族,江苏苏州人。他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被当时的论者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人一起被称为“北郭十友”。

高启的字是季迪,号是槎轩。他出生在明朝改革前的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洪武初年,他因为荐参修《元史》而被授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的职位,并受命教授诸王。后来,他被擢升为户部右侍郎。

在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的时候,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其中有“龙蟠虎踞”四字,被怀疑为歌颂张士诚,结果被连坐腰斩。

高启的作品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猜您喜欢

寒食江畔

唐代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咏牡丹

宋代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宋代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