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老宿:称释道中年老而有德行者。修心:修养心性。
根据上文,可以将老宿翻译为称释道中年老而有德行者,修心翻译为修养心性。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每常:常常。未省:未曾,没有。
根据上文,可以将每常翻译为常常,未省翻译为未曾,没有。
猎人箭底求伤雁(yàn),钓户竿头乞活鱼。
钓户:指渔家。
根据上文,可以将钓户翻译为指渔家。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根据上文,可以将一向翻译为一直。
《寄旧山僧》译文及注释详情»
老宿:指年老而有德行的人。在唐杜甫的《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老宿被称为有德行的中年人。宋惠洪的《冷斋夜话·靓禅师诗》中,靓禅师也被称为有道德的老宿。宋林景梅的《留寄沉介石高士》诗中,老宿被尊为玄门(指道教)的长者。
修心:指修养心性。在庄子的《田子方》中,修心被用来形容君子通过至言来修养自己的心性。在《魏书·释老志》中,修心被描述为依靠佛、法、僧来修养心性。唐崔涂的《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诗中,修心被用来形容还未成为僧人的人。
每常:指经常。在三国魏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每常被用来形容经常小便而不起身的情况。在《百喻经·蹋长者口喻》中,每常被用来形容经常无法及时蹋去长者唾液的情况。在《儒林外史》中,每常被用来形容经常说某人的好话。
未省:指未曾,没有。在唐白居易的《寻春题诸家园林》诗中,未省被用来形容以前没有得到的东西。在《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中,未省被用来形容未曾施行的行为。宋柳永的《鹤冲天》词中,未省被用来形容未曾展开眉头的情况。宋苏轼的《再游径山》诗中,未省被用来形容以前未曾经历过的艰险。
钓户:指渔家。在宋苏辙的《十二月二十九日雪》诗中,钓户被用来形容渔家留下的鱼。
《寄旧山僧》注释详情»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一生都过着贫困的生活。在他约46岁的时候,他开始从事官职,先后担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务。后来,他被任命为陕州司马,因此被世人称为王司马。
王建与张籍是好朋友,他们的乐府诗在当时非常有名,被世人称为张王乐府。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形式,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抒发真情实感的诗词而闻名。王建和张籍的乐府诗都非常优秀,被后人广泛传颂。
尽管王建的诗才出众,但他的一生却饱受困苦和挫折。他的诗作多以抒发自己的悲愤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主题,反映了他对贫困和不公平的深切感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王建于835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诗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赏识,但在后世却被誉为唐代乐府诗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至今。
新占原头地,本无山可归。荒藤生叶晚,老杏著花稀。
厨舍近泥灶,家人初饱薇。弟兄今四散,何日更相依。
一家榆柳新,四面远无邻。人少愁闻病,庄孤幸得贫。
耕牛长愿饱,樵仆每怜勤。终日忧衣食,何由脱此身。
长安无旧识,百里是天涯。寂寞思逢客,荒凉喜见花。
访僧求贱药,将马中豪家。乍得新蔬菜,朝盘忽觉奢。
鸡鸣村舍遥,花发亦萧条。野竹初生笋,溪田未得苗。
家贫僮仆瘦,春冷菜蔬焦。甘分长如此,无名在圣朝。
春来梨枣尽,啼哭小儿饥。邻富鸡常去,庄贫客渐稀。
借牛耕地晚,卖树纳钱迟。墙下当官路,依山补竹篱。
自扫一间房,唯铺独卧床。野羹溪菜滑,山纸水苔香。
陈药初和白,新经未入黄。近来心力少,休读养生方。
拟作读经人,空房置净巾。锁茶藤箧密,曝药竹床新。
老病应随业,因缘不离身。焚香向居士,无计出诸尘。
移家近住村,贫苦自安存。细问梨果植,远求花药根。
倩人开废井,趁犊入新园。长爱当山立,黄昏不闭门。
和暖绕林行,新贫足喜声。扫渠忧竹旱,浇地引兰生。
山客凭栽树,家僮使入城。门前粉壁上,书著县官名。
住处钟鼓外,免争当路桥。身闲时却困,儿病可来娇。
鸡睡日阳暖,蜂狂花艳烧。长安足门户,叠叠看登朝。
近来年纪到,世事总无心。古碣凭人拓,闲诗任客吟。
送经还野苑,移石入幽林。谷口春风恶,梨花盖地深。
懒更学诸馀,林中扫地居。腻衣穿不洗,白发短慵梳。
苦相常多泪,劳生自悟虚。闲行人事绝,亲故亦无书。
住处去山近,傍园麋鹿行。野桑穿井长,荒竹过墙生。
新识邻里面,未谙村社情。石田无力及,贱赁与人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