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于是去中山国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既善于捉老鼠,又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都被捉光了,鸡也都被捉光了。他的儿子非常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回答说:“这不是你所懂的事情。我的祸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会偷吃我的粮食,毁坏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墙壁,啃坏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这不比没有鸡更加严重吗?没有鸡,只是不吃鸡而已,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只猫赶走呢?”
注释:
于:在。
善:善于,擅长。
患:祸害,灾难,这里做动词。
其子患之(患):忧虑。
乞:向人讨,请求。
中山:春秋时期的小国名,位于今河北省。
予:给。
盍:“何不”的合音,为什么不。
诸:“之乎”的合音。
弗:不。
是:这。
若:你。
穿:穿透,穿过。
远:表示距离。
垣墉:墙壁。垣:墙。
耳:语气词。
病:害处。
去:距离。
若之何:固定句式,这里的意思是“为什么要”。
已耳:罢了。
“吾将饥寒焉”的“焉”是语气助词,所以可以不被翻译。没有意义的。
《乞猫》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是元末明初的杰出人物,被誉为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汉族,出生于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因此被当时人称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封为诚意伯,因此人们又称他刘诚意。后来,他被追赠太师,并谥号文成,因此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以其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的才能而闻名于世。他在军事上有出色的表现,曾多次领导军队取得重要胜利,尤其在对抗元朝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他善于制定战略和战术,善于运用兵法和谋略,因此被尊称为军事谋略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成就外,刘基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他的思想观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以德治国。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广泛研究和传承,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基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大陆,还延伸至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地。他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和成就被广泛传扬,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他的形象和思想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和小说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