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原文赏析

  • gōng
    zhī
    qiáo
    xiàn
    qín
  • [
    míng
    dài
    ]
    liú
  • gōng
    zhī
    qiáo
    liáng
    tóng
    yān
    zhuó
    ér
    weí
    qín
    xián
    ér
    zhī
    jīn
    shēng
    ér
    yìng
  • weí
    tiān
    xià
    zhī
    meǐ
    xiàn
    zhī
    tài
    cháng
  • shǐ
    使
    guó
    gōng
    shì
    zhī
    yuē
  • hái
    zhī
  • gōng
    zhī
    qiáo
    guī
    móu
    zhū
    gōng
    zuò
    duàn
    wén
    yān
    yòu
    móu
    zhū
    zhuàn
    gōng
    zuò
    yān
  • xiá
    ér
    mái
    zhū
    nián
    chū
    zhī
    bào
    shì
    shì
  • guì
    rén
    guò
    ér
    jiàn
    zhī
    zhī
    bǎi
    jīn
    xiàn
    zhū
    cháo
  • guān
    zhuàn
    shì
    jiē
    yuē
    shì
    zhī
    zhēn
  • gōng
    zhī
    qiáo
    wén
    zhī
    tàn
    yuē
    beī
    zaī
    shì
    qín
    zaī
    rán
    !
    ér
    zǎo
    zhī
    wáng
  • suì
    dàng
    zhī
    shān
    zhī
    suǒ
    zhōng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相关标签:初中文言文寓理故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一个名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注释:
工之侨:虚构的人名。
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质理疏而坚,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斫(zhuó):砍削。
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鼓琴,指弹奏古琴。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美:美琴,形容词作名词用。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使:让。
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弗:不。
谋:谋划。
诸:兼词,之于。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匣而埋诸土:(把它)装在匣子里并埋在泥土中。匣,装在匣子里。而,递进连词,并且。诸,兼语词,之于。
期(ji第一声)年:第二年;满一年 《工之侨献琴》译文及注释详情»

感悟

在评判事物的好坏时,我们应该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而不是仅仅看表面。只有那些本质上优秀的事物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需求,而那些外表华丽但本质空洞的事物只能成为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学会灵活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变数和挑战,如果我们不懂得变通,就很难应对这些变化,也很难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

举个例子来说,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者挫折,这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坚持原来的做法,而是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克服困难,继续前进。

另外,我们也需要学会从本质上看待人和事。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被外表所迷惑,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比如,一个人可能外表看起来很有魅力,但是如果他的内心是空虚和自私的,那么他的魅力也只是表面的东西,无法真正吸引人。相反,一个人可能外表平凡,但是如果他内心善良和真诚,那么他的价值就远远超过了外表的华丽。

总之,我们在评判事物的好坏时,应该从本质出发,而不是仅仅看表面。同时,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工之侨献琴》感悟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围绕着《工之侨献琴》这篇文章展开。文章以琴的遭遇为线索,实际上是在写人。作者通过工之侨伪造古琴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虚伪和缺乏真才实学的现象。

在第一次献琴中,工之侨所制的琴虽然材质和音质俱佳,但却被退回,理由只有“弗古”二字。这样的理由被作者认为是可笑的,暗示了当时社会对于真实才能的忽视和偏见。

而在第二次献琴中,工之侨采取了伪装的方式,将琴伪装成古琴,并通过贵人的介绍得到了高度的评价。文章详细描述了伪装古琴的过程,以及工之侨巧妙的献琴方式。这表明工之侨对于这件事情非常用心,而最终得到了成功的结果,成为了“希世之珍”。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实际上是在讽刺那些只追求虚名而缺乏真才实学的人。他们只看重事物的外表,而忽视了事物的内在价值。作者通过对比“弗古,还之”与“世之珍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并进一步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在写人。作者通过工之侨伪造古琴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虚伪和缺乏真才实学的现象,并呼吁人们不要只追求事物的外表,而要注重事物的内在价值。 《工之侨献琴》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刘基的照片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是元末明初的杰出人物,被誉为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汉族,出生于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因此被当时人称为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封为诚意伯,因此人们又称他刘诚意。后来,他被追赠太师,并谥号文成,因此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以其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的才能而闻名于世。他在军事上有出色的表现,曾多次领导军队取得重要胜利,尤其在对抗元朝的战争中表现突出。他善于制定战略和战术,善于运用兵法和谋略,因此被尊称为军事谋略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成就外,刘基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诵。他的思想观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以德治国。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学者广泛研究和传承,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基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大陆,还延伸至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日韩等地。他被视为中国古代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和成就被广泛传扬,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他的形象和思想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崇拜和学习的对象。他的故事也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和小说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猜您喜欢

刘氏善举

未知 佚名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
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憾。
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
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张孝基仁爱

宋代 方勺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郑庄公戒饬守臣

先秦 左丘明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
庚辰,傅于许。
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
壬午,遂入许。
许庄公奔卫。
齐侯以许让公。
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
许既伏其罪矣。
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
”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
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
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
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
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夫许,大岳之胤也。
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序民人 一作: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