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度翩翩的战国四公子,在那个战乱的时代成就了自己的贤达之名。那时龙争虎斗,战国七雄相互抗衡。但他们之所以成就自己的万古美名,多是依靠他们招徕的门下食客。孟尝君出函谷关,依靠门客学鸡叫,才得以顺利通过。信陵君救赵国后,留居赵国,后秦攻打魏国,魏王召信陵君回来,秦兵不再敢伐魏。秦兵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平原君到楚地求救,靠毛遂说服了楚王,楚国才出兵相救。春申君曾经游说秦王,才使楚国太子得以还楚。游侠之士真是贤明,但他们为什么反而要崇尚四公子呢?我则与那些游侠士不同,我喜好古人,以老子、彭祖为师。
注释:
四公子:指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
七国:指战国七雄。
纵横:指无拘无束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孟尝”两句:指孟尝君出函谷关,依靠门客学鸡叫,才得以顺利通过。
“信陵”两句:指信陵君救赵国后,留居赵国,后秦攻打魏国,魏王召信陵君回来,秦兵不再敢伐魏。
赵胜:即平原君。
诅:以福祸之言在神前相约定。
黄歇:指春申君。
荆:楚国别名。
老、彭:老子、彭祖。
《游侠篇》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华是一位诗人,他的诗风展现了从魏到晋的过渡。他的《游侠篇》是模仿了曹植的《名都篇》,诗中赞赏了游侠之士和战国时期的四位公子的聪明才智。
张华的诗风表现了从魏到晋的过渡。这意味着他的诗作在风格和主题上呈现出了一种过渡性质,既有魏朝的影响,又有晋朝的特点。这种过渡性质使得他的诗作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他的《游侠篇》是模仿了曹植的《名都篇》。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名都篇》是一首赞美洛阳城的诗。张华通过模仿曹植的作品,表达了对游侠之士和战国四公子的赞赏之情。
在《游侠篇》中,张华赞美了游侠之士和战国四公子的贤明。游侠之士是指那些勇敢无畏、热血豪情的人,他们以义气和忠诚为准则,为正义而战。战国四公子则是指战国时期的四位贵族子弟,他们在乱世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通过赞赏游侠之士和战国四公子,张华表达了对这些人的敬佩和钦佩之情。他认为他们的行为和智慧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勇气和智慧的崇尚。
总的来说,张华的诗风展现了从魏到晋的过渡,他的《游侠篇》模仿了曹植的作品,赞赏了游侠之士和战国四公子的贤明。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勇气和智慧的崇尚,也反映了张华对于这些人的敬佩和钦佩之情。
《游侠篇》简析详情»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他是西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藏书家。他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
张华擅长诗赋,他的作品词藻华丽。他还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张华集》十卷,但已经失传,明代的张溥辑有《张茂先集》。
张华热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的《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中记载了他的草书作品《得书帖》和行书作品《闻时帖》。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理补充如下:
张华的出生年份是232年,去世年份是300年。他的字是茂先,出生地是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他是西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藏书家。他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十四世祖。
张华在诗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词藻华丽。他还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有《张华集》十卷,但这部作品已经失传,明代的张溥辑有《张茂先集》。
除了文学才华,张华还对书籍有着深厚的兴趣。他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一起整理典籍,参照刘向的《别录》进行整理工作。他的草书作品《得书帖》和行书作品《闻时帖》被收录在《宣和书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