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历代存有争议。根据《毛诗序》,它是为嘉成王而作的。然而,《鲁诗》却认为它是为美宣王而作的。明末清初的何楷在《诗经世本古义》中认为它是为美武王而作的。而晚清的王闿运在《诗经补笺》中则解释道:“假、嘉、嘉礼也,盖冠词。”现代学者如赵逵夫等则认为这首诗是为周宣王行冠礼(成年礼)而作的冠词。
这些不同的观点源于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和对诗中词语的理解。《毛诗序》是对《诗经》的注解,认为这首诗是为嘉成王而作的。然而,《鲁诗》则认为它是为美宣王而作的,这可能是因为美宣王在鲁国有很高的地位。何楷的观点则是基于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对诗中词语的解释,他认为这首诗是为美武王而作的。而王闿运则认为“假”、“嘉”都是指嘉礼,是一种冠词的称呼。
现代学者赵逵夫等则认为这首诗是为周宣王行冠礼而作的冠词。他们通过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认为这首诗中的词语和周宣王的冠礼仪式相符合。
无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为嘉成王、美宣王、美武王还是周宣王,它都是《诗经》中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君王的赞美和祝福,展现了古代人民对君王的忠诚和敬仰之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然存有争议,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假乐》创作背景详情»
《大雅·假乐》是一首表达对周王朝的赞美和希望的诗歌。全诗仅四章,通过赞扬周王朝的德行品格、宣王的才能和治理能力,以及他对臣民的关怀和尊重,表达了对宣王的无限期待和信赖。
第一章以“显显令德”开篇,直接赞扬了受冠礼者的德行品格。诗中称赞宣王能尊民意顺民心,皇天授命,赐以福禄。尽管这一章看似平实,但在当时周王朝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情况下,表达了对宣王的期待和信赖。
第二章继承了第一章的赞美,歌颂了宣王德荫子孙,受禄千亿。诗中强调了宣王能够遵循文、武、成、康的典章制度,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劝谏。这一章包含着深刻的教训,夷王、厉王因为违背了这两点使宗周几乎灭亡,因此宣王的遵循和尊重对于周王朝的振兴至关重要。
第三章热烈地歌颂了宣王的美好仪容和高尚品德,称他能“受福无疆”,成为天下臣民、四方诸侯的“纲纪”。这一章强调了宣王的领导能力和对国家的贡献,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赞美。
末章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行冠礼的活动场景,描述了宣王礼待诸侯,宴饮群臣的情景。诗中称百辟卿士没有一个不爱戴他、不亲近他的。最后一句“不解于位,民之攸墍”表达了对一个明君的最主要要求,即使国民能安居乐业,不再流离失所。
整首诗围绕着“德、章、纲、位”赞美了年轻有为、能为天下纲纪的宣王。尽管篇幅有限,但诗中包含了无限的真情,美溢于辞,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因此,认为这首诗“无非奉上美诗”、“近谀”、“全篇捧场,毫无足观”的观点是未能理解诗的主旨和特定创作背景的。
《假乐》鉴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