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接近黎明时分,穿过山间的驿路,踏过溪上的板桥,只见斜月西隐,寒霜满地。行过乱山深处,只见在野人篱落旁,一枝盛开的金菊,突然点缀在残菊丛中,闪耀着眼目,好像在提醒人们重阳佳节已经到来。
夜晚投宿旅舍,孤寂难以入眠,寒夜的更声阵阵传来,让人更加感受到漫长的夜晚难以忍受。平时常听说江南山水奇绝,风景秀美,今天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却一点也无法唤起内心的激情,心里所想的却是那正被金人铁蹄蹂躏的故乡,满腔悲凉油然而生。
注释:元:同“原”。寒更:寒夜的更声。江左:江东,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译文及注释详情»
吕本中是宋朝时期的一位文臣,曾担任过中书舍人的职位。他在宋高宗时期主张政治清明,致力于收复失地,但这一立场却得罪了当时的权臣秦桧,最终导致他被免职。这首词正是吕本中在被免职后,在流徙途中写成的。
宋高宗时期,政治腐败盛行,秦桧作为权臣,掌握着朝政的实际控制权。吕本中作为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对于这种腐败现象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满。他坚持主张政治清明,希望能够恢复国家的正道,收复失地,使国家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吕本中的立场却引起了秦桧的不满。秦桧是一个权谋之士,他利用自己的权势谋取私利,对于吕本中的正直和坚持不屑一顾。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地位,秦桧决定将吕本中免职,以示警告。
吕本中被免职后,他被迫离开京城,开始了流徙的生活。在这段艰难的旅途中,吕本中深感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他对于国家的疾苦和民众的苦难感同身受。在这种困境下,吕本中用词抒发了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
这首词以流徙途中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吕本中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用词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政治腐败的愤慨和对于国家前途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无助。这首词既是吕本中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于当时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
吕本中的这首词,虽然是在个人遭遇困境的时候写成的,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也折射出了吕本中对于政治清明和国家复兴的追求。这首词通过个人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同时也呼唤着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描写了词人在旅途中所见所感的风景和情绪。词人在北宋灭亡后南渡江南,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这首词具有与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
上片描写了旅途中的景色。词人在早晨出发时,天空中还挂着斜月,驿路上映照着斜月的寒光,溪桥上还凝结着一层晓霜。词人只用了一个“度”字来描述自己的动作,但第一句已经暗含了他的早行。这两句的意境与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相似,但温庭筠的诗句直接点出了客行悲故乡的情感,而吕本中的词则更多地将羁旅之意融入到“驿路”和“晓霜”中。此外,“晓霜”也点出了时令,为下文的“残菊”做铺垫。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这两句描写了词人在路旁农舍外看到的一枝残菊。词人看到这景象,想起当天是重阳佳节,应该是饮酒赏菊的时候,但他却在乱山深处的旅途中度过了这个节日。上句是词人在旅途中所见,下句是由此引发的联想和感慨。对于有家难归的词人来说,思念亲人和故乡是常态,而这次重阳节更加深了他对家国沦亡的痛苦。但词人并没有直接点破这种痛苦,只是用“乱山深处过重阳”一语轻描淡写地带过,留待下片集中抒发感慨。这两句通过残菊联想到重阳,再由重阳想到眼前的处境和沦亡的故乡,词人的思绪曲折而感慨万千,但他的表达却自然爽利。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下片的前两句,描写了词人在夜间他乡客宿时的情景。由于心事重重,词人总是无法入睡,所以说“元无梦”;正因为深夜不能入睡,他感到秋夜漫长,所以说“寒更每自长”。句中的“每”字表明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羁旅中常有的。词人用“元”、“每”这两个字,意味深长地表达了他的凄凉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写旅途中的景色和词人的情绪,表达了他对家乡和故国的思念和痛苦。词人的思绪曲折而感慨万千,但他的表达却自然爽利,给人以深深的感受。这首词在描写羁旅之苦的同时,也展现了词人的才情和对美的敏感。
《南歌子·驿路侵斜月》赏析详情»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人,是一位诗人、词人和道学家。他的诗歌风格属于江西派。他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作品。虽然他的词作品没有传世,但现代学者赵万里在《校辑宋金元人词》中辑录了他的《紫微词》和《全宋词》,共收录了他的27首词作品。吕本中的诗作数量较大,约有120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