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The north wind blows causing the white clouds to roll and surge. I want to cross the Fen River and go to a plac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心绪伤感、惆怅,又恰逢落叶飘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Feeling sad and melancholic coinciding with the falling leaves I no longer want to hear this desolate autumn wind.
注释:
汾上:指汾阳县(今山西万荣南)。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Fenshang: Refers to Fenyang County (now southern Wanrong Shanxi). Fen: Refers to the Fen River the second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
He Fen: Refers to a section where the Fen River flows into the Yellow River.
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
Xin Xu: Here it means a state of mixed emotions.
摇落:树叶凋零。
Yao Luo: Refers to the falling of leaves.
《汾上惊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苏颋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和环境。根据描述,这首诗可能是在公元723年或724年的秋天创作的。在公元723年的正月,唐玄宗前往潞州和晋州,苏颋作为礼部侍郎随行,并在此期间创作了一些诗歌。随后,他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长史,直到公元725年的开元十三年才被调回长安。这两年的外放经历是苏颋一生中最失意的时期,因此这首诗很可能是在这两年中的一个秋天创作的。 《汾上惊秋》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五绝是一首即兴咏史诗,具有独特的特色。诗人运用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
诗的前两句写道:“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这里诗人借用了《秋风辞》的意境,表达了自己要渡过黄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的愿望。这两句暗示了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也让人联想到唐玄宗效仿汉武帝的行为。历史仿佛重演,但诗人并没有点破其中的意义,而是留给读者自行理解。然而,题目却点出了“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受到了震惊。这是否是因为个人遭遇而感到震惊呢?从字面上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吹起,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的到来;而他当时正处在一生中最失意的境地,被贬谪出京。就像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远离,来到了汾水上。这也符合题目“汾上惊秋”的意思。因此,前两句的含义是复杂的。总的来说,诗人在即景起兴中表达了对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同时也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接下来的两句写道:“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诗人表达了自己心情的伤感和惆怅,同时又遇上了草木凋零的景象,他再也不愿听到这凄凉的秋风声音了。为了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两句明确地解释了。“心绪”在这里指的是愁绪纷乱。“摇落”借用了《秋风辞》中“草木黄落”的意思,也与战国楚国的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相同。这里用来形容凄凉的天气,也用来比喻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这里的“逢”指的是愁绪再加上挫折,暗示出心绪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失意。“秋声”指的是北风,它的声音肃杀,所以“不可闻”。听到这肃杀的声音,只会使愁绪更加纷乱,心情更加悲伤。这明确地表明了前两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
总的来说,这首五绝通过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情。他在即景起兴中抒发了对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同时也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诗中的意象和语言都很精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汾上惊秋》赏析详情»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出生于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是唐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左仆射苏瑰的儿子。苏颋通过进士考试成为官员,先后担任乌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位。他还被封为许国公。
苏颋与宋璟一同担任同平章事,成为当时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是初盛唐时期著名的文士,与燕国公张说齐名,被誉为“燕许大手笔”。苏颋担任相位四年后,因为礼部尚书的职务而辞去相位,之后被任命为益州长史。
727年(开元十五年),苏颋因病去世,追赠为尚书右丞相,并被赐谥号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