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原文赏析

  • shéng
    chí
  • [
    táng
    dài
    ]
    wāng
    zūn
  • 西
    qín
    beǐ
    zhào
    chèng
    gāo
    chí
    shàng
    zhāng
    yán
    liè
    cáo
  • shì
    jūn
    wáng
    qīn
    fǒu
    xiāng
    yǒu
    jiàn
    chuī
    máo

原文: 西秦北赵各称高,池上张筵列我曹。
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相关标签:咏史写人

译文及注释

西秦北赵各称高,池上张筵(yán)列我曹。
池上:指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渑池之会。
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君王:指秦昭襄王嬴稷。击缶:指渑池会上蔺相如胁迫秦昭王给赵王击缶的故事。相如:指赵国大臣蔺相如。有剑可吹毛:吹毛断发,形容宝剑的锋利。 《渑池》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君王:指秦昭襄王嬴稷。这里提到君王是指秦国的国王,具体指的是秦昭襄王嬴稷。

击缶:指渑池会上蔺相如胁迫秦昭王给赵王击缶的故事。击缶是指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利用威胁手段,迫使秦昭王给赵王击缶,表示对赵国的臣服。

相如:指赵国大臣蔺相如。相如是赵国的重要官员,他在渑池会上利用智谋和威胁手段,成功迫使秦昭王给赵王击缶,保护了赵国的利益。

有剑可吹毛:这句话是形容宝剑的锋利。吹毛断发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宝剑锋利到可以吹断人的头发。这句话用来形容宝剑的锋利程度,强调宝剑的威力和杀伤力。 《渑池》注释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是一首七言绝句,描述了战国时期秦赵渑池之会上发生的一段历史事件。在这个事件中,蔺相如利用胁迫的手段迫使秦昭王击缶,展现了他非凡的勇气。

文章以咏古的方式来表达对这段历史事件的赞颂。咏古是一种通过古代典故来表达对当下事物的赞美或批评的方式。在这首七言绝句中,作者通过描述蔺相如胁迫秦昭王击缶的情景,表达了对蔺相如勇气的赞赏。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在秦赵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利用胁迫的手段迫使秦昭王击缶。这个事件展现了蔺相如的非凡勇气和智慧。他敢于冒险,以自己的行动来保护赵国的利益。

通过这个历史典故,作者赞颂了蔺相如的勇气。他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蔺相如胁迫秦昭王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之情。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古代典故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蔺相如的非凡勇气和智慧,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这种勇气的赞赏。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咏古的方式,描述了战国时期秦赵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胁迫秦昭王击缶的历史典故。作者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赞颂了蔺相如的非凡勇气。这篇文章向读者展示了蔺相如的勇气和智慧,并传达了作者对这种勇气的赞赏。 《渑池》简析详情»

汪遵

根据提供的内容,我们可以整理和补充如下:

汪遵(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877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出生于宣州泾县(唐诗纪事作宣城人)。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均不详,大约在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

汪遵初为小吏,家境贫寒,但他借人书籍,昼夜苦读。他擅长创作绝妙的诗歌,与许棠是同乡。在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他成功考取进士,后来五年,许棠也考中进士。汪遵的诗歌集《唐才子传》流传至今。

汪遵的诗歌大部分是怀古诗,有些是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赞美,有些是借用历史人物的遭遇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些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以警示当时的统治者,还有一些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歌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

然而,关于汪遵的具体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更多细节,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我们无法得知。

猜您喜欢

吴宫

唐代 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楚宫怨二首·其一

唐代 李涉

十二山晴花尽开,楚宫双阙对阳台。
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

梁甫吟

两汉 佚名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