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山》原文赏析

  • shān
  • [
    táng
    dài
    ]
    wāng
    zūn
  • báo
    shì
    lín
    liú
    ěr
    chén
    biàn
    便
    guī
    yún
    dòng
    rèn
    tiān
    zhēn
  • piáo
    fēng
    yóu
    xián
    nào
    kuàng
    rén
    jiān
    wàn
    zhòng
    rén

原文: 薄世临流洗耳尘,便归云洞任天真。
一瓢风入犹嫌闹,何况人间万种人。


相关标签:咏物写山

译文及注释

薄世临流洗耳尘,便归云洞任天真。
洗耳尘:指许由“颍水洗耳”的典故。颍水是中国古代的一条河流,许由在此洗耳以清除尘埃,象征他洗去了尘世的烦恼和杂念。这句话意味着许由洗去了尘世的烦恼,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状态。云洞:指箕山,许由和巢父都曾在箕山隐居。
一瓢风入犹嫌(xián)闹,何况人间万种人。
一瓢风:相传许由隐居箕山,有人丢了一个瓢挂在树上,风吹历历作声,许由觉得烦,弃之。这句话意味着许由对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不感兴趣,更不愿意与人群相处。闹:指喧嚣、嘈杂。何况人间万种人:意味着人间万物繁杂复杂,更加让许由不愿意与之打交道。 《箕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洗耳尘:指许由“颍水洗耳”的典故。这个典故源自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许由在颍水边洗耳朵,意味着他摒除了尘世的琐事,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便归云洞任天真:指许由、巢父躲到箕山隐居。许由和巢父都是古代的隐士,他们选择隐居在箕山,远离尘嚣,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句话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和真实生活的向往。

一瓢风:相传许由隐居箕山,有人丢了一个瓢挂在树上,风吹历历作声,许由觉得烦,弃之。这个故事表达了许由对宁静和安静的追求。他不希望被外界的喧嚣和干扰打扰,因此选择放弃了那个被风吹动的瓢。 《箕山》注释详情»

汪遵

根据提供的内容,我们可以整理和补充如下:

汪遵(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877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出生于宣州泾县(唐诗纪事作宣城人)。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年份均不详,大约在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

汪遵初为小吏,家境贫寒,但他借人书籍,昼夜苦读。他擅长创作绝妙的诗歌,与许棠是同乡。在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他成功考取进士,后来五年,许棠也考中进士。汪遵的诗歌集《唐才子传》流传至今。

汪遵的诗歌大部分是怀古诗,有些是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赞美,有些是借用历史人物的遭遇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情绪,有些是歌颂历史上的兴亡故事以警示当时的统治者,还有一些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这些诗歌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

然而,关于汪遵的具体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更多细节,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我们无法得知。

猜您喜欢

登望楚山最高顶

唐代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木兰花·西山不似庞公傲

元代 刘因

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到。欲将华发染晴岚,千里青青浓可扫。
人言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惟酒好。夜来一饮尽千钟,今日醒来依旧老。

天目

明代 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
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因大笑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