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观赏山水的重点在于形势的优美,襄阳的美景超过了会稽。我从未攀登过如此高的楚山。石崖峭壁看起来像是被刀削成的,其他山峰与它相比都显得太低。当天气晴朗时,站在山顶远眺果然是无边无际的美景。云梦泽只有手掌大小,武陵源在繁花中显得迷离。黄昏时骑马下山归来,透过藤萝可以看到明亮的月光映在深溪中。
注释:望楚山:位于湖北寰阳。据传说,周朝时,秦国与齐、韩、魏攻打楚国,曾登上此山以望楚国,因此得名。
形胜:指优美的风景。
会稽:地名,秦朝设立的会稽郡,治所在吴县,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江苏东南部和浙江西部。隋朝开皇九年(589年)设立山阴县并划归会稽县,唐朝也沿用了这个名字。
攀跻:攀登。
登陟:登上。
端倪:边际,头绪。
云梦:泽的名字。
武陵:在这里指桃花源。
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登望楚山最高顶》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在开元二十年(732年)游历吴越后回到襄阳,并登上襄阳城南的望楚山。诗人环顾四周,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激发起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登望楚山最高顶》创作背景详情»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汉族,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他的本名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叫浩,字叫浩然,因此被世人称为孟襄阳。
孟浩然年少时就注重节义,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同时也擅长写诗。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前往京师游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诗才,下诏咏诗赞美他。然而,玄宗在赞美中说到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孟浩然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没有追求官职。玄宗对此感到冤枉,说:“你自己不求仕途,我也从未弃绝你,为什么诬陷我?”因此,孟浩然选择放弃追求官职,继续隐居。
后来,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他在那里写了两百多首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被人们称为“王孟”,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
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
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临行,诸僧进曰: “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因大笑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