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春天的早晨,我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晓》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知道昨夜的风声。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知道有多少花被打落了。
《春晓》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早年选择隐居在鹿门山,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追求更高的官职。于是,他决定离开鹿门山,前往长安,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都市。
在长安,孟浩然努力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通过考试获得官职。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他考取进士的梦想破灭了。面对这个打击,孟浩然感到失望和沮丧,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然而,孟浩然并没有放弃,他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追求。在鹿门山的隐居期间,他曾经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这些诗歌记录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其中一首著名的诗歌就是《春晓》。
《春晓》是孟浩然在鹿门山时所作,它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天早晨。诗中,孟浩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如清晨的阳光、鸟儿的歌唱和花朵的绽放。通过这首诗,孟浩然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春晓》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内心的变化。他曾经追求官职和功名,但在失败后,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他重新发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也成为他后来创作的灵感来源。
通过《春晓》,孟浩然向读者传达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即使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我们也应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并从中找到新的动力和希望。这首诗也成为了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独特的诗歌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春晓》创作背景详情»
《春晓》是一首描写春天早晨的诗歌,诗人通过自己一觉醒来后的听觉感受和联想,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通过一句“处处闻啼鸟”表现了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也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接着,诗人联想到昨夜的风雨声,想象庭院里盛开的花儿是否被摇落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和无限遐想也在其中隐含。
与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相比,《春晓》在写法上有共同之处。叶诗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两诗都表明,春意是无法阻挡的,它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人们眼前、萦回在耳际。
施补华曾说:“诗犹文也,忌直贵曲。”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将春天的美妙景象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曲折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春晓》通过描写春天早晨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春光的热爱。诗歌运用了听觉形象,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春晓》赏析详情»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汉族,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他的本名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叫浩,字叫浩然,因此被世人称为孟襄阳。
孟浩然年少时就注重节义,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同时也擅长写诗。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前往京师游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诗才,下诏咏诗赞美他。然而,玄宗在赞美中说到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孟浩然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没有追求官职。玄宗对此感到冤枉,说:“你自己不求仕途,我也从未弃绝你,为什么诬陷我?”因此,孟浩然选择放弃追求官职,继续隐居。
后来,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他在那里写了两百多首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被人们称为“王孟”,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