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月下有怀》原文赏析

  • qiū
    xiāo
    yuè
    xià
    yǒu
    huái
    怀
  • [
    táng
    dài
    ]
    mèng
    hào
    rán
  • qiū
    kōng
    míng
    yuè
    xuán
    guāng
    cǎi
    lòu
    zhān
    shī
    湿
  • jīng
    què
    weì
    dìng
    feī
    yíng
    juàn
    lián
  • tíng
    huái
    hán
    yǐng
    shū
    lín
    chǔ
    shēng
  • jiā
    kuàng
    wàng
    wàng
    kōng
    zhù

原文: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相关标签:中秋节月亮怀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被惊起的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萤火虫循着那灯光从卷帘飞入屋内。
院子中只剩枝丫的槐树落在月光下的影子,稀疏凄凉,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促。
你我相隔遥远,如何去约定相聚的日子,只能久久地惆怅地望着同样遥远的月亮。

注释:
沾(zhān):润湿。
栖(qī):栖息。
帘(lián):即竹帘,可以卷起,故称卷帘。
杵(chǔ):春米、捣衣用的棒槌。此用作动词,指捣衣。
佳期:原指与佳人相约会,后泛指欢聚之日。
望望:望了又望。
伫立:久久站立。 《秋宵月下有怀》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抒情诗的解读。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凝视明月时的感怀,表达了喜悦和慰藉,同时也有失意、幻灭和坎坷等负面情绪。整首诗展现了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诗中的“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以平淡的文笔勾勒出了孤清明月的画面。明月寂静地悬挂在秋空中,将光彩照射在晶莹的露水上,展现出一种淡如水的关怀。诗人与明月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是一段动态描写,通过对比描写,表达了惊鹊的彷徨与恐惧,以及诗人在欢聚的夜晚中的流连徘徊。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加深了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树影和邻家急急的夜杵声中,诗人更加孤单,骨子深处的孤独涌上心头,强烈而含蓄。

最后两句“佳期旷何许”和“望望空伫立”表达了诗人的感叹和沉默。在冷清凄凉的庭院里,他一人久久伫立,不愿离去。整篇诗描绘了一幅凄凉幽冷的环境下,一人孤单只影远望的画面。

整篇赏析并没有使用任何新奇的词语,但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意境。诗人以流畅的文笔,通过一组意象如明月、惊鹊、寒影等,画出了一幅别样的孤清月夜图。读者在其中徜徉,能清楚地感受到诗人的思痕,触摸到他跳跃的文思,听到他的叹息。 《秋宵月下有怀》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照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汉族,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他的本名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叫浩,字叫浩然,因此被世人称为孟襄阳。

孟浩然年少时就注重节义,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同时也擅长写诗。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前往京师游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诗才,下诏咏诗赞美他。然而,玄宗在赞美中说到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孟浩然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没有追求官职。玄宗对此感到冤枉,说:“你自己不求仕途,我也从未弃绝你,为什么诬陷我?”因此,孟浩然选择放弃追求官职,继续隐居。

后来,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他在那里写了两百多首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被人们称为“王孟”,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猜您喜欢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宋代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元夕无月

清代 丘逢甲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蝶恋花·早行

宋代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