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春天阴晴多变,此时突然放晴,阳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凉的泉水。济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春雪过后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无处不赏心悦目。
注释:山郡:指济南府。其城南多山,故称。陂塘:池塘,此处特指济南城中的大明湖。郭边:即城下。词句谓城下人家临泉而居。半入城:济南城中有大明湖,千佛山在城南郊,山色倒映湖中,故称半入城。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 阴晴多变(yīn qíng duō biàn):形容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阴。
- 放晴(fàng qíng):天气由阴转晴。
- 清凉(qīng liáng):凉爽清新的感觉。
- 泉水(quán shuǐ):从地下涌出的水流。
-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jiā jiā quán shuǐ hù hù chuí yáng):形容济南城中到处都有泉水,每家每户都有垂柳树。
- 映入(yìng rù):倒映进去。
- 赏心悦目(shǎng xīn yuè mù):看到让人心情愉悦,感到愉快的景象。
- 山郡(shān jùn):指济南府,因其城南多山而得名。
- 陂塘(bēi táng):池塘,此处特指济南城中的大明湖。
- 郭边(guō biān):即城下,指城墙外的地方。
- 半入城(bàn rù chéng):指千佛山的山影倒映在大明湖中,给人一种山水相连的感觉。
《初春济南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顺治十二年(1655)的初春时节。王士祯的长兄王士禄要去京师参加殿试,而王士诂则要去京师参加太学生廷试。而王士祯自己也要到京师参加会试。因此,三人一同踏上了赴京的旅途。
在他们赴京的途中,王士祯经过了济南历下。在这里,他看到了泉城兼山郡独特而美丽的景色,山峦秀丽,水流清澈。这景色让他心中充满了喜悦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七绝诗。
《初春济南作》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七绝四句诗的解读。诗中描绘了济南初春的景色和氛围。
首先,诗的前两句写了济南初春雪后乍晴以及泉眼之多。诗中的“山郡逢春复乍晴”一句,紧扣诗题,表达了济南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而“逢春”和“乍晴”则是描述具体的天气状况。接着的一句“陂塘分出几泉清”,展现了济南作为“泉城”的典型景色。济南城区有七十二泉分布各处,春天来临时,冰雪融化,地下的水源充沛,于是泉水汩汩涌出,形成了陂塘池沼,使整个城市成为一个泉水交汇的地方。
接下来的两句描写了大明湖清丽纯净的景象。诗中的“郭边万户皆临水”描述了大明湖及趵突泉一带城区的特殊景观。在济南旧城的四周,由七十二泉涌水所汇成的河流水域环绕着城市,其中大明湖水域尤为壮观,民户沿水而居,清流曲折流淌。这种泉水和居民自然地交织汇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美感,体现在诗中的“临”字上。最后一句“雪后千峰半入城”描绘了春天初降时,济南山区的景色。济南周围有许多群山,如千佛山、四里山、卧牛山、华不注山、鹊山等等,山峦叠嶂,林木苍翠,美不胜收。诗中的“雪后千峰半入城”一句,通过“雪后”这个修饰词,使山峰看上去特别近,给人以错觉。这种写法比起“一城山色”的表达方式,更具有别样的趣味。
整首诗纯然写景,没有透露出作者的情感,但却充满了深情和情景的交融,极富情致。诗中描述的好天气、清泉和湖水中倒映的山峰等,都流露出诗人对济南初春的审美喜悦,带有一种迷恋的情韵。
《初春济南作》赏析详情»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他是清初杰出的诗人、学者、文学家,出生于新城(今山东桓台县),常自称济南人。
王士祯博学好古,擅长鉴别书、画、鼎彝等古物,精通金石篆刻。他的诗才被誉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他的书法高秀,风格类似晋代的书法家。在康熙时期,他继承了钱谦益的地位,成为诗坛的主要人物。他提出了创神韵说,对诗歌的创作有着独特的见解。
王士祯的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有力。他擅长各种体裁,尤其擅长七绝。然而,他未能完全摆脱明代七子摹古的影响,因此被时人诮为“清秀李于麟”。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传承了他的诗风。
除了诗歌创作,王士祯还喜欢写笔记。他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著作。然而,他的辨驳议论常常有错愕、失当之处。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
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
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
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
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
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
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
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