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闻杜宇》原文赏析

  • chūn
    wén
  • [
    sòng
    dài
    ]
    xiè
    fāng
  • juān
    quàn
    rén
    guī
    piàn
    guī
    xīn
    shuí
    zhī
  • wàng
    yǒu
    shén
    wèn
    weì
    shì
    guī

原文: 杜鹃日日劝人归,一片归心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日是归期。


相关标签:思乡怀人伤怀杜宇

译文及注释

译文:杜鹃鸣声凄厉,每天都在劝我归去。我的一片思乡之情这样深、这样痛。如果有谁知道望帝有灵,那么可以问问他,希望他告诉我究竟何日是归期。

注释: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杜鹃:鸟名,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相传是古时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其啼声有两个特点:一是连鸣不断,似泣似诉凄厉悲凉,民间有“杜鹃啼呜,泣血方止”的传说;二是叫声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而人们又称之为“催归鸟”。
望帝:即远古蜀王杜宇。
神:神灵。
谓:告诉。
予:我。 《春日闻杜宇》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谢枋得的经历和他创作这首思乡之作的原因。谢枋得曾在德祐元年担任江东提刑,后来又被任命为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然而不久之后,元军攻破了城池,导致诗人的亲友相继遇害,只有他的老母因为年老而幸免于难。谢枋得深刻体验到家破人亡的痛苦,在长时间的逃亡中,他回想起过去的种种,将国家破败和家庭失散的沉重感触凝结在这首思乡之作中。 《春日闻杜宇》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杜鹃鸟的啼声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写杜鹃鸟的催归行为,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归乡的渴望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歌的结构非常巧妙。诗的开篇以杜鹃鸟催归为引子,通过连续使用“日日”二字,展现了杜鹃鸟的殷勤多情。然而,接下来的句子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焦急和无奈,他的归心如此迫切,却无人理解。这种反差使得杜鹃鸟的催归行为成为了铺垫,进一步推动了作者思归的情感高潮。接着,诗歌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深化了情感,通过作者向杜鹃鸟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归期的盼望和对可能永无归期的忧虑。

其次,诗歌通过反复吟唱的写法,类似民歌中的复沓,将人、物、事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中出现了作者自己、杜鹃鸟和“归”字,这三者始终贯穿于整首诗中。这种循环不断的关系,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律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抓住杜鹃鸟啼声的特点,以及借用望帝的传说,成功地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思念之情。诗歌的结构巧妙,通过反复吟唱的方式,将人、物、事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作者缠绵不绝、难解难断的思想感情。 《春日闻杜宇》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谢枋得的照片
谢枋得

谢枋得(1226~1289年)是南宋时期的进士,出生于江西信州弋阳,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他曾担任六部侍郎,才智过人,文章非常出色。他通晓“六经”,涉猎百家学说。在抗击元朝的战斗中,他带领义军在江东地区进行抵抗。然而,最终他被俘虏,但他坚贞不屈,最终在北京殉国。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叠山集》中。

猜您喜欢

题龟峰

宋代 谢枋得

三十二峰峰最高,脚踏高处真人豪。
远观灵山一{倍亻换山}嵝,俯视彭蠡无波涛。
眼明始见沧海阔,心閒却怜人世劳。
后百千年谁独立,万古一览皆秋毫。

小孤山

宋代 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谢刘纯父惠木绵布

宋代 谢枋得

嘉树种木绵,天何厚八闽。
厥土不宜桑,蚕事殊艰辛。
木绵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江东易此种,亦可致富殷。
奈何来瘴疠,或者畏苍旻。
吾知饶信间,蚕月如岐邠。
儿童皆衣帛,岂但奉老亲。
妇女贱罗绮,卖丝买金银。
角齿不兼与,天道期平均。
所以木绵值利,不畀江东人。
避秦衣木叶,矧肯羞悬鹑。
天下有元德,孔融愿卜邻。
绨袍望不及,共裘志自仁,
物意皆可珍。洁白如雪积,
丽密过绵纯。羔缝不足贵,
狐腋难拟伦。絺纩皆作贡,
此物不荐陈。岂非神禹意,
隐匿遗小民。诗多草木名,
笺疏欲谆谆。国家无楚越,
欲识固无因。剪裁为大裘,
穷冬胜三春。拜嘉重感激,
触物尤酸辛。吁嗟彼寒谷,
邹律今不神。三宫坐穹庐,
雨雪或十旬。安得遗此惠,
飞到君王身。塞上寒堕指,
挟纩谁为温。人各赐两端,
费银二万斤。大军四十万,
谈笑却胡尘。感君道义交,
何异骨肉亲。可与知者道,
众人笑且嗔。玉案未能报,
琼琚情则真。春秋二百年,
币交几君臣。季札有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