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纪事》原文赏析

  • biàn
    jīng
    shì
  • [
    sòng
    dài
    ]
    liú
  • niǎn
    fán
    huá
    shì
    shāng
    shī
    shī
    chuī
    lǎo
    guò
    xiāng
  • tán
    bǎn
    yán
    dāng
    shí
    dòng
    wáng

原文: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咏史怀古

译文及注释

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回想起来,使人无限地伤感;李师师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

旧时的舞衣与檀板都黯然失色,饱受了风蚀尘染;有谁相信,她当年轻歌一曲,能使君王倾倒迷乱?

注释:
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北宋都城。
辇(niǎn):皇帝的车驾。古以“辇下”指京城。毂(gǔ):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同“辇”借指汴京。
师师:李师师,汴京人。传幼年为尼,后为妓,色艺动京师。宋徽宗常微行临幸其家。后入宫,封瀛国夫人。汴京破,有的记载说她自杀,大多数典籍都说她流落南方。湖湘,洞庭湖、湘江一带。
缕衣:金缕衣,用金线盘绣的舞衣。檀板:唱歌时用来打拍子的檀木拍板。 《汴京纪事》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北宋都城汴京遭到金兵的攻占,这一事件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个动荡的时期,诗人满怀悲怆的心情,用他的笔挥洒下了一段史事,成为了《汴京纪事》诗集的最后一首。

这首诗记录了汴京失守前后的情景,诗人以深沉的悲痛之情,描绘了当时的惨状。金兵攻入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这一消息让整个城市陷入了恐慌和绝望之中。城内的居民们被迫逃离家园,四处流离失所。他们眼睁睁地目睹着自己的家园被破坏,文化遗产被抢劫,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被残忍地摧毁。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这一悲剧的无尽悲伤和愤怒。他用凄凉的笔触描绘了城市的废墟和血腥的景象,用铿锵有力的词句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和对国家的忠诚。他呼吁人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要铭记这个国家的屈辱,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对自由的追求。

《汴京纪事》诗集的最后一首,是诗人对这段历史的总结和反思。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期望。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它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无奈,也让人们思考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这段历史事件对于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人们认识到了国家的脆弱和民族的团结的重要性。这段历史也成为了后人反思和警醒的对象,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汴京纪事》诗集的最后一首,是诗人对这段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情感的表达。它让人们重新审视历史,思考人类的命运和价值。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也让人们思考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汴京纪事》诗集的最后一首,是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它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文化的传承。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力量,也让人们思考起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汴京纪事》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汴京纪事》是一组由刘子翚创作的二十首诗,表达了他对山川破碎、国家受辱的痛感,并表达了自己的忧伤与愤慨。其中选取的最后一首诗通过举李师师的遭遇来表现汴京昔日的繁华已经消失。诗从李师师目前的情况写起,描述了她曾经的艳名压倒平康,但在乱后流落湖湘,经历了许多磨难,颜色憔悴,歌喉也不再如当年。诗中感叹道,李师师曾经穿着金缕衣、使用檀板的时候,现在虽然这些物品仍然存在,但已经陈旧了,谁能相信她曾经以美貌和伎艺使君王倾倒呢?虽然诗中描写的是一个人,但主题却是通过这个人的经历反映了国家所遭受的不幸,达到了以李师师为典型反映社会动乱的目的。

这首诗通过描写往昔闻名的歌手、妓女来寄托盛衰之感,这在唐代就有许多出色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描述了安史之乱后,名歌手李龟年流落江南,杜甫与他相会,回忆起开元盛世,不胜唏嘘。诗中将今昔盛衰之感隐藏在字里行间,使人感到黯然欲泪,比如以“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来反衬相遇的难堪,以“又逢君”来点出今昔之别,烘托出感伤之情,这些手法都非常巧妙。刘子翚的这首诗在主题上承袭了前人的思路,但一开始就直接表达了“辇繁华事可伤”,虽然简洁明快,但与杜甫的诗相比,就少了一些含蓄。在写作手法上,刘子翚的这首诗更接近于温庭筠的《弹筝人》,温庭筠的诗中写道:“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钿蝉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从结构、布局和内容命意上,这两首诗都有相似之处。

总的来说,刘子翚的《汴京纪事》诗集通过描写个人遭遇来反映国家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破碎和受辱的忧伤与愤慨。这其中选取的最后一首诗通过举李师师的遭遇来表现汴京昔日的繁华已经消失,同时也承袭了唐代诗人的写作手法,将盛衰之感隐藏在字里行间,使人感到深深的悲伤。 《汴京纪事》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刘子翚的照片
刘子翚

刘子翚(1101~1147)是宋代的一位理学家。他的字是彦冲,也有人称他为彦仲,号屏山,又有人称他为病翁,学界尊称他为屏山先生。刘子翚出生在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他是刘韐子和刘子羽的弟弟。他曾经通过荫补的方式成为承务郎,后来担任通判兴化军。然而,因为患病,他辞去了官职回到武夷山,专心致志地从事讲学。他在《周易》方面的研究颇有造诣,朱熹曾经向他学习。刘子翚著有《屏山集》一书。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目前没有详细的记录。

猜您喜欢

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七

宋代 刘子翚

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
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

绝句送巨山

宋代 刘子翚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汴京纪事二十首 其一

宋代 刘子翚

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
犹有太平遗老在,时时洒泪向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