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名利比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
先生:指作者自己。
名利:指世俗的荣誉和财富。
比尘灰:与尘灰相比,表示名利的微不足道。
绿竹青松: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
手自栽:自己种植。
拟把一竿盘石上,幅巾闲过峡山来。
拟把:打算把。
一竿盘石:一把拐杖。
幅巾:指头巾。
闲过:随意经过。
峡山:山峡。
清时通退一何忙,抚志山西汉仲长。
清时:指清朝时期。
通退:指通达退隐之道。
抚志山:指抚慰自己的心灵。
西汉仲长:指西汉时期的仲长。
静觉眼根无俗物,翛然一室自焚香。
静觉:安静地觉察。
眼根:指内心。
无俗物:没有世俗的杂念。
翛然:悠然自得。
一室自焚香:自己独处时焚香。
隐德家声累世闻,考盘幽涧作闲人。
隐德:隐藏的德行。
家声:家族的声誉。
累世闻:传承了几代。
考盘:指考取功名。
幽涧:幽深的山谷。
作闲人:过着闲散的生活。
夭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夭红:指短暂的荣华。
随荣谢:随着荣华而逝去。
菊秀兰香:指菊花和兰花的美丽和芬芳。
自占春:自己独享春天的美好。
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
种竹淇园:在淇园种植竹子。
远致君:向国君致意。
生平孤节:一生坚守节操。
负辛勤:承担辛勤劳动。
需贤侧席非无意,地远言轻岂易闻。
需贤侧席:君王旁边需要贤才。
非无意:并非没有意愿。
地远言轻:因为地理距离遥远,言辞轻微。
岂易闻:怎么可能让君王听到我的才德呢。
《咏归堂隐鳞洞》译文及注释详情»
咏归堂位于福建南平藏春峡,这里是北宋南剑州文化发祥地和儒学活动中心之一。南剑州的守地方官王潮、王汝舟等名人都在这里读书论学。延平先生李侗在他的诗《藏春峡》中写道:“咏归堂里静怡神,更步芳亭识趣新。爱竹心虚初长笋,观梅香散渐含仁。”这里描述了咏归堂的宁静和令人愉悦的氛围,以及对竹子和梅花的喜爱。
隐鳞洞与咏归堂位于同一处藏春峡内,其名字可能来源于曹植的诗句:“仁虎匿爪,神龙隐鳞。”这里形容了洞穴中隐藏着神秘的力量。
种竹淇园的正常语序应该是“种淇园竹”,而不是“种竹于淇园”。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他的诗中写道:“移竹淇园下,买花洛水阳。”这里描述了淇园中的竹子和洛阳的牡丹都享有盛名。
远致君是指在远处向国君致意,表达了对君王的敬意和忠诚。
生平句是指像淇园中的竹子一样坚守自己的节操,依靠辛勤努力。
需贤二句表达了君王旁边需要有贤才的意思,同时也表示自己并非没有意愿,但由于地理距离遥远,言辞轻浮,很难让君王了解到自己的才德。
《咏归堂隐鳞洞》注释详情»
《题南平藏春峡》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作者在福建南平藏春峡读书论学时怀有的抱负,表现了其以竹自喻的清高雅致和怀才不遇的心情。
诗的开头,杜牧以“南平藏春峡”为题,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他在这个山谷中读书,思考人生,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诗中的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以竹和桃花作为景物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清高雅致的追求。竹是高洁、坚韧的象征,而桃花则是娇艳、柔美的象征。通过这样的对比,杜牧表达了自己对于高尚品质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孤高之态。
接下来的几句“春在溪头草木深,天涯何处无芳草”则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他用“春在溪头草木深”来形容春天的美丽,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心境。而“天涯何处无芳草”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世界的向往和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杜牧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他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通过墙的隔离,表达了自己与外界的隔绝和孤独。他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被外界所认可,但却常常被墙壁所阻隔。
最后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于人生的思考。他感叹自己常常在异乡漂泊,无法安定下来,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体的不适和对于病痛的忍受。
总的来说,《题南平藏春峡》是一首表达了杜牧对于清高雅致和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通过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于自己命运的思考,杜牧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给读者带来了思考和感悟。
《咏归堂隐鳞洞》题解详情»
王汝舟(1034——1112)是北宋时期的文人,字公济,晚年号云溪翁,出生于婺源武口(今江西婺源)。他于皇祐五年考中进士,后任舒城县知县。在元祐年间,他担任南剑州知州。他还历任建州、虔州知州。后来,他被擢升为京东路转运判官,之后又调往河东、河北、江西等地任职。最后,他担任夔州路提点刑狱官,直至退休。政和二年,王汝舟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王汝舟号称为循吏,他所到之处都有出色的治绩。此外,他也热爱读书,手校书万余卷。他的著作《云溪文集》一百卷已经失传。《全宋诗》收录了他的八首诗,《全宋文》收录了他的三篇文章。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在《新安志》和《宋史翼》中找到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