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秋江无边无际荷花正芬芳,秋江的女儿们想你想断肠。
春天刚到红色袍带云护暖,夕阳西沉翠绿袖口迎风凉。
鲤鱼风吹动江中白浪,秋霜降落洞庭满地飞木叶。
采莲人要荡舟到何处,你要爱惜荷花的好颜色。
注释:此诗弘治、毛晋本,题下有“兼善状元御史”六字。兼善,即泰不华,字兼善,十八岁中右榜状元,曾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中台御史,以敢于直谏闻名于朝。
秋江渺渺:秋天的江面浩大无边,看不到尽头。芙蓉芳:荷花散发芳香。
断肠:形容极度的思念棚悲痛。即秋霜将至,荚蓉凋零,采莲女们无比怜惜。喻对贤良受挫而深表同情。
绛袍:即绛纱袍,古代常用着朝服。
翠袖:绿色的长袖,即女人所穿。
鲤鱼:即鲤鱼风,通常称九月风或秋风。
“霜落”:喻黑暗的社会邪恶势力。洞庭:即洞庭湖,在湖南省东北部,汇入湖南诸水,于岳阳与长江相通。原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芙蓉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元朝至元四年(1338年),萨龙光创作了一首诗歌,题为《勉张子寿》。这首诗是为了鼓励任职于西台御史的张子寿,希望他能够像状元御史泰不华一样,在政治上有所成就。
当时的元朝正处于政治动荡的时期,国家内外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作为一位御史,张子寿肩负着维护朝廷政治稳定和清廉的重任。萨龙光深知他的责任重大,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来鼓励和激励他。
诗中,萨龙光以状元御史泰不华为榜样,表达了对张子寿的期望。泰不华是当时政治上的杰出人物,他在朝廷中有着卓越的才能和声望。萨龙光希望张子寿能够像泰不华一样,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要贡献。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人们对于政治稳定的渴望。萨龙光通过这首诗,希望能够激发张子寿的斗志和责任感,让他在政治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家的期望和赞美。通过这首诗,萨龙光向张子寿传递了对他的信任和鼓励,希望他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芙蓉曲》创作背景详情»
《芙蓉曲》是一首描写江南采莲风俗的乐府诗。诗中通过描写芙蓉盛开的美景和江上荡舟的女子,展现了女子的断肠愁思和青春易逝的哀伤情感。
首联描写了秋日江上的芙蓉和江上荡舟的女子,通过对比芙蓉的美景和女子的愁思,展现了两者的相互映衬。
颔联描写了秋江女儿的生活,她在温暖的春日里穿着红衣看护满江的荷叶,而在秋日暮色中,她的翠色长袖和荷叶一起迎着凉风翻飞飘扬。诗中的“绛袍”和“翠袖”分别代表了秋江女儿的穿着和芙蓉花和叶的颜色,暗示了人与花的关联。通过“春浅”和“日暮”的对比,表达了秋江女儿与芙蓉从春到秋、从晨到暮始终相依相伴的情感。同时,诗中的“翠袖日暮迎风凉”也与杜甫的《佳人》诗中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呼应,暗示了秋江女儿的愁思根源。
颈联描写了江波和落叶等寒秋景象,通过引用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点出了江上季节的变化。树木凋零令人触景生情,诗中的问题“那比树木还娇嫩的莲花又该如何抵挡季节的摧残”暗示了女子面对青春易逝的哀伤。
尾联描写了秋江女儿面对满江盛开的莲花,她因为爱惜这娇艳的花朵而不忍心划桨荡舟,唯恐碰伤了芬芳美丽的鲜花,更不愿意采折。这一片爱花惜花之心回答了诗的开篇提出的悬念,也表达了女子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于青春的珍视。
总的来说,《芙蓉曲》通过描写江南采莲风俗和女子的断肠愁思,展现了青春易逝和珍惜美好的情感。诗中运用了对比和典故等手法,使诗意更加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芙蓉曲》赏析详情»
萨都剌(约1272—1355)是元代的一位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字是天锡,号是直斋。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回族,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蒙古族。他的先祖是西域人,他自己出生在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1327年)中进士。他先后担任过应奉翰林文字、南台御史等职务。由于他弹劾权贵,他被左迁到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后来又被累迁到江南行台侍御史,最后又被左迁到淮西北道经历。晚年他居住在杭州。萨都剌擅长绘画和书法,尤其擅长楷书。他的才华被人们称为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其中以描写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应答酬酢等题材为多。然而,他的作品的思想价值并不高。此外,萨都剌还留下了《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作,这些作品现在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