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频繁往来江上的旅行已生厌倦,早早泊船靠岸,依春洲以望远,聊解忧烦。
暮色黄昏之时,江风停息。一曲悠扬的船歌不知从江中何处传来。
举目遥看,只见一片莹莹草色与天光水色融为了一体;偶尔有几朵彩云飘来,霞光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起伏。
寂静的江上,时而一只小船从天边驶来,映着天上的霞光,滑过水中的云影,缓缓摇近岸边。
坐于江畔,看江水长流,夕阳西沉,孤舟飘泊,恨谄臣阻扼贤路,忧国家隐患重重。
外仕宦人的心中纵有无限愁绪,也只有一声叹息无可奈何。
注释:
嗟(jiē):叹息;感叹。
结缆:系舟,停舟。
讴(ōu):民歌。
娈童泣垂钓:用“龙阳君泣鱼”之典,用来表达移情别恋,恩移宠衰,不再受到宠幸或重用的苦衷。
妖姬哭荡舟:“蔡姬荡舟”齐桓公与蔡姬泛舟水上,蔡姬摇荡舟身,桓公恐,禁之不可,怒而遣蔡姬。桓公打发蔡姬回娘家只是一种惩罚,不曾想蔡人竟嫁女于他人。桓公大怒,举兵攻破蔡国,并乘势进军楚国。
《春夕早泊和刘谘议落日望水诗》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春江夕阳下的江上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联想,表达了作者对繁忙的官事和旅行的厌倦,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旅人嗟倦游,结缆坐春洲。”直接点明了作者在行程中选择早早泊船岸边的原因,并表达了他对官事繁复和旅行的厌倦之情。这种忧愁烦恼的心情在作者的其他诗作中也有所反映。
接下来的六句描写了春晚夕阳中的江上景色。诗人用“涣涣春水”来形容江水,犹如一匹长长的白练,无声地流动着,一直流向远方。江中传来一曲悠扬的船歌,这是打鱼归来的船家在摇橹歌唱。在一片静谧之中,这歌声显得既清亮而又陶然自得,使疲于奔波的旅人感慨万端。诗人还描绘了大江两岸的春草茵茵,翠绿的草色伸展向前,直连着天边。近处的草芽绿得可爱,远处的草却渐渐地映出傍晚天际的清光,越向远方,这清光越亮,草色也越淡。整个景色呈现出一片莹莹的色调,草色与天光水色融为了一体。偶尔有几朵彩云飘来,霞光倒映在水中,水波起伏,宛如云影飘浮在江面。寂静的江上,时而一只小船从天边驶来,映着天上的霞光,滑过水中的云影,缓缓摇近岸边。宁静的江流,悠扬的渔歌,天边的余晖,绵绵的春草,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一切都呈现出素雅的色调,透出一股忧郁的情思。
诗的后四句抒发了作者由江景而生发的联想和感慨。诗人用“娈童泣垂钓”来表达自己的联想,这是借用了“龙阳君泣鱼”的典故。通过这一联想,诗人表达了对江上渔民的同情和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联想,展现了作者对繁忙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感慨。诗中的景色描写细腻而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人通过对江上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使整首诗更具深意。
《春夕早泊和刘谘议落日望水诗》赏析详情»
何逊是南朝梁时期的诗人,字仲言,出生在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他是何承天的曾孙,宋朝员外郎何翼的孙子,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的儿子。
何逊八岁时就能写诗,弱冠时参加州举考试,成为秀才。后来他官至尚书水部郎。他的诗才与阴铿齐名,被世人称为阴何。他的文学才华与刘孝绰齐名,被世人称为何刘。他的诗作擅长描写景色,善于炼字。
杜甫对何逊的诗作非常赞赏,但他的诗集已经失传,只有明代的一位学者辑录了一卷名为《何水部集》的诗集。后来的人们称呼他为何记室或何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