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署中杂咏 其四》原文赏析

  • qián
    yáng
    shǔ
    zhōng
    yǒng
  • [
    míng
    dài
    ]
    jiāng
    yíng
  • kōng
    tíng
    shí
    dèng
    xié
    wǎn
    fēng
    róng
    sǎo
    cán
    xiá
  • fēng
    rùn
    zhān
    xīn
    yàn
    zuǐ
    xiāng
    dài
    luò
    huā
  • bìng
    hòu
    jiǎn
    fāng
    qīn
    zhì
    ěr
    shuì
    dǐng
    pēng
    chá
  • nián
    guāng
    shuō
    liú
    shuǐ
    chūn
    guī
    weì
    dào
    jiā

原文: 徙倚空亭石磴斜,晚风容易扫残霞。
蚁封土润沾新雨,燕嘴泥香带落花。
病后检方亲制饵,睡馀瀹鼎自烹茶。
年光怕说如流水,几度春归未到家。



江盈科

江盈科(1553—1605),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是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出生于湖南桃源,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后历任长洲县令、大理寺正、户部员外郎,最后在四川担任提学副使一职。江盈科的诗文理论主张为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极力赞成灵性说。

江盈科的诗文作品以抒发个人真性情为主题,强调表达当时代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情感。他反对传统文学中对于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刻板要求,主张文学应该具有灵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地反映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古典的风格。

江盈科的文学观点与当时流行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相悖。他认为文学不应该局限于某个历史时期的风格和形式,而应该根据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来表达。他主张文学应该具有灵性,即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江盈科的文学理论对于明朝晚期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的观点引起了一些文人的共鸣,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他的诗文作品也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明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江盈科在四川担任提学副使期间逝世,结束了他在官场的职业生涯。他的去世使得文坛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声音,但他的文学思想和作品仍然影响着后人,成为明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笔。

猜您喜欢

黔阳署中杂咏 其三

明代 江盈科

客程芳草绿无涯,敲断闺中白玉钗。
鸟带斜阳归去疾,山含夕爽望来佳。
乡心每觉因愁动,懒性偏宜与静偕。
携得家童能说鬼,为渠时复一开怀。

黔阳署中杂咏 其二

明代 江盈科

骋望间登石上亭,草头花瓣洒如萍。
春云乍起山巅黑,瘴雨初来水气腥。
病后喜餐铛底饭,睡时愁听月中铃。
频年憔悴需汤饵,归骑何妨载茯苓。

黔阳署中杂咏 其一

明代 江盈科

天涯高阁几回凭,林卧终然愧季鹰。
水碓似人舂觉缓,石床如雪冷难胜。
鼠窥篱下初抽笋,猿挂岩前欲断藤。
环视四山饶爽气,倩谁拄杖与同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