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林逋的照片
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汉族,出生于浙江大里黄贤村(也有一说是杭州钱塘)。他从小就非常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据记载,他性格孤高自好,喜欢恬淡的生活,不追求荣利。长大后,他曾经漫游江淮地区,后来隐居在杭州西湖,建造了庐山上的住所。他经常驾驶小船游览西湖的各个寺庙,与高僧和诗友交往。每当有客人来访,他会让门童子放飞鹤,只要看到鹤,林逋就会划船回来。他创作的诗歌随意而来,随意而弃,从不保留。1028年(天圣六年)去世。他的侄子林彰(朝散大夫)和林彬(盈州令)一同前往杭州,举行了完整的治丧仪式。宋仁宗赐予他谥号“和靖先生”。

生平

林逋是北宋初年的著名隐逸诗人,被后人尊称为和靖先生。他出生在福建长乐,家族世代居住在那里,直到他的父亲釴迁居奉化大里黄贤村。林逋是林氏第12世孙,他的故宅位于奉化大脉岙口(今大茅岙)。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林逋从小孤独,热爱学习,喜欢古代文化,通晓经史百家。他性格孤高自好,喜欢宁静淡泊,甘愿贫困,不追求荣利。成年后,他四处游历江淮地区,40多岁时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上。他经常驾着小船游览西湖的寺庙,与高僧和其他诗人交流。他以湖山为伴,据说有20多年没有进城,一直穿着布衣度过一生。每当有客人来访,他会让门童放飞鹤,只有看到鹤才会划船回来。丞相王随和杭州郡守薛映均都非常尊敬他,也喜欢他的诗,经常与他一起吟诗,并出钱帮他重建新的住宅。他还与范仲淹和梅尧臣有过诗歌的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听说了林逋的名字,赐给他粮食和布匹,并下令府县给予他救济。林逋虽然感激,但并不因此而骄傲。很多人劝他出仕,但他都婉言谢绝,自称:“我的志向并不是家庭,也不是功名富贵,只觉得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一生都没有出仕和结婚,也没有子嗣,只喜欢种植梅花和养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被人称为“梅妻鹤子”。

年老之后,他自己在庐侧为自己修建了墓地,写下了一首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他的诗歌随意写就,从不保存。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保存下来给后世看呢?”他回答说:“我现在隐居在山林中,不想以诗名一时,更何况是给后世看呢?”但是有一些有心人偷偷记住了他的诗,传世下来的有300多首。

天圣六年(1028年),林逋去世,享年61岁。他的侄子林彰和林彬一起前往杭州,举行了隆重的治丧仪式。州府得知后,仁宗对此感到悲痛,赐予他谥号“和靖先生”,并将他葬在孤山旁边的故居。这些事情都可以在《宋史》的《隐逸传》中找到。宋代的桑世昌写了一本《林逋传》。

现在还保存有他的词三首,诗300多首。后人辑录了《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包括了《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思乡之作。故宫绘画馆也收藏有他的手书诗卷。

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说,林逋是“隐逸之士,诗才出众,与西湖相得益彰”。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成为了后人传颂的文化瑰宝。 林逋生平详情»

成就

林逋,是一位擅长绘画的艺术家,但他却从不传授自己的绘画技艺。他的书法以行草为主,字体瘦挺劲健,笔意类似于欧阳询和李建中,尤其在清劲之处更加妙绝。他的诗作以孤峭浃澹的语言为特点,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句常常充满了奇特的意境,但却从未保存过任何草稿。他的风格澄澈淡远,常常描绘西湖的美丽景色,反映了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他的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他诗风的典型体现。他的《山园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了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陆游称赞林逋的书法高绝胜人。苏轼也高度赞扬了林逋的诗、书以及他的人品,并在诗中称赞他的书法:“诗如东野(指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指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说:“君的书法高胜绝人,每次见到他的作品,我都能病愈,饥饿也能饱。”明代的沈周在诗中写道:“我喜欢林逋的书法,它瘦硬有力,像是洗净了西湖的绿色。他的字体少了一些肉感,这是真正的评价,几行字清莹如冰玉。宛如风节溢于其中,这些字和这位艺术家都是与众不同的。”

林逋的书法作品现存仅有3件,其中《自书诗帖》是最长的一篇。 林逋成就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