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昀(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他生于清朝雍正年间,逝世于嘉庆年间。纪昀是清代著名学者和政治人物,出生于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
纪昀以其敏捷聪明、好学上进而闻名,被誉为“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因此,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曾担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务,并且在乾隆年间担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最著名的作品是《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一部通俗的评论集,内容涵盖了文学、历史、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这部作品以其深入浅出的风格和独特的观点,深受读者喜爱,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纪昀在1805年逝世后,被追赠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以表彰他在学术和政治上的杰出贡献。在文学作品和通俗评论中,他常被称为纪晓岚,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和赞美。
纪昀与和珅: 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纪昀与刘墉: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昀一直是感激零涕。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墉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刘统勋长子。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抽旱烟,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文字狱牵连: 纪昀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昀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昀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纪昀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被异化、被扭曲是难免的。 纪昀轶事典故详情»
纪晓岚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刻苦的学者,他主要致力于辨析汉宋儒学的是非和诗文流派的真伪。他的学术成就使他成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他的文风主张质朴简淡,自然妙远,注重作品的艺术效果。纪晓岚号称“河间才子”,但他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四库全书》的编纂中。他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共有五种,二十四卷,内容涉及医学、卜卦、星相、三教九流等各个领域,知识性很强。语言质朴淡雅,风格庄谐,读起来很有趣味。这本书不仅宣传了因果报应等深刻的道理,还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揭穿了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赞美人民的勤劳智慧,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因此,这本书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当时每脱一稿,就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与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齐名,经久不衰,至今仍有广大读者。
纪晓岚的笔记小说的艺术风格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他认为纪晓岚的作品“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纪文达公遗集》是纪晓岚的诗文总集,包括了他的诗和文各十六卷,其中还有他为人作的墓志铭和碑文。
纪晓岚的学术成就和文学作品使他成为了当时的文坛领袖,他的思想和艺术风格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他的作品《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在当时就广为传播,至今仍有广大读者。纪晓岚的才华和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纪昀著作详情»
纪晓岚是清代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在科举和编修两个领域中度过的。他在科举方面担任过考官的职务,为乡试和文武会试担任考官的次数多达八次,因此他的门下士人众多,对士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编修方面,他更是频繁地担任各种编修官职务,包括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官、四库全书馆总纂官、胜国功臣殉节录总纂官、职官表总裁官、八旗通志馆总裁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等。他被人们称为“一时之大手笔”,可见他在编修领域的成就非常显著。
纪晓岚晚年时,他曾自作挽联,表达了自己一生的感慨:“浮沉宦海同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句挽联可以说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在宦海中飘荡,像鸥鸟一样,时而高飞,时而沉浸在波涛中。而他对于书籍的执着追求,也像蠹鱼一样,不断啃食着书海中的知识。
纪晓岚的天资聪颖,才华出众。他从小就以过目成诵的能力而闻名,但他的广博学识主要是通过不倦的努力获得的。在三十岁之前,他致力于考证之学,他的身边充满了各种典籍,就像獭祭一样。而三十岁之后,他开始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他常常整夜构思,抽丝剥茧,以黄白对照的方式进行创作。
纪晓岚的学识渊博,他的著作涉及了历史、文学、地理、政治等多个领域。他的编修工作也为后人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和文献资料。他的著作《四库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文献集成,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纪晓岚的一生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奉献精神。他在科举和编修领域的成就让人钦佩,他的学识和才华也为后人所称道。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追求知识和贡献社会的道路上度过的,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奉献。
纪昀评价详情»
纪昀是纪氏家族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家族可以追溯到纪椒坡景城纪氏一世祖。纪昀的高祖是纪坤,他是明朝廪膳生,字厚斋。曾祖纪钰是附监生,考授州同。祖父纪天申是润生公次子,字宠予,监生,考职县丞。而纪昀的父亲纪容舒是康熙癸巳恩科举人,字迟叟。
纪昀有两个兄弟,其中长兄纪晫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从兄纪昭则是纪昀的从兄。
纪昀的妻妾有正妻马月芳,她是东光进士马周菉的二女儿,也是纪昀的邻县人。此外,纪昀还有妾文鸾、郭彩符和沈明玕。
纪昀有四个儿子。长子纪汝佶,字御调,又字侠如,是乾隆乙酉举人。次子纪汝传,字绪承,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宁府同知。三子纪汝似,字象庭,曾任广东县丞。四子纪汝亿,字万斯,是纪晓岚的第四个儿子。
纪昀作为纪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他的家族背景和家庭成员的身份都显示出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纪昀本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通过了解纪昀的家族背景和家庭成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人生和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纪昀家族成员详情»
文达先生,字晓岚,是一位清代的藏书家、学者、文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字还有春帆,晚年号石云,又有观奕道人、孤石老人等称号。他的谥号是文达。他出生在直隶河间府献县(今属河北)。
乾隆十九年(1754年),文达先生中进士,后来从翰林官一直升至礼部尚书的职位。然而,由于某些事情,他被贬到了乌鲁木齐。后来被释放回来后,他又被任命为编修,嘉庆年间他升至礼部尚书,并担任协办大学士和太子太保的职位。
1773年,文达先生开设了四库全书馆,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大学士刘统勋推荐他担任总纂官,从此,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这个项目。他首先从《永乐大典》中搜集散佚资料,与陆锡熊等人一起编纂成《四库全书》,并收藏在七阁之中。《四库全书》编纂完成后,他被调到左部御史,然后又调到礼部尚书,被誉为乾嘉时代学术界的“泰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文达先生编纂的一部200卷的目录书,收录了3461种正式入库的书籍,还有6819种存目书籍,总计93500余卷。这部目录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初稿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完成。它概括了清乾隆以前,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古籍,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部目录书在目录学上有很大的影响,按照四部分类,下设44大类,每大类又有若干小类,小类下还有子目,是我国四部分类目录的杰出代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总目》卷帙浩繁,翻检不便,后来又删节编成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
文达先生热爱收藏。他一生钟爱砚台,他的书斋被称为“九十九砚斋”。在乾隆年间,他以数千金购得琉璃厂书肆的古籍,其中包括许多明清禁书和未刊本。他将这些书籍收藏在他的“阅微草堂”书室中,他的好友桂馥亲自为他题写了“阅微草堂”四个字,这些字古朴而刚劲。《四库全书总目》记录了他进献的书籍有105种,存目的有41种。他的藏书上有“春帆校正”、“心与古人会”、“校书天禄”、“河间纪昀”、“瀛海纪氏阅微草堂藏书之印”等钤印。他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诗文》等作品。
文达先生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藏书家,他的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目录学上的杰出代表,对于研究古籍和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他的藏书收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许多珍贵的古籍,展示了他对于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文达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藏书收藏都使他成为了乾嘉时代学术界的泰斗。
纪昀藏书详情»
纪昀的早年经历非常丰富。他的祖籍是应天府上元县,传说他的家族是纪家边。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他的家族被命令迁往献县,人们称之为茶星始迁。纪昀的家族在献县安民里四甲籍,定居在景城镇,距离献县城东九十里。到了纪昀这一代,他的家族已经北迁了十四代。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纪昀在农历六月十五日午时出生,属龙。他是纪容舒的次子。在雍正五年(1727年),他开始在及孺爱先生那里上课,并在这一年第一次见到了父亲。雍正八年(1730年),他参加了童子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神童”的绰号。纪昀小时候住在景城东三里的崔尔庄。十一岁时,他随父亲入京,在云精舍读书。
清乾隆五年(1740年),年仅17岁的纪昀与邻县20岁的马氏结婚。纪昀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初入仕途时,清乾隆八年(1743年),他参加了科试,并获得了第一名。纪昀开始变得自满起来,同年他的长子纪汝佶出生。次年乾隆九年(1744年),他回乡参加乡试,但他所作的破题只考了个四等。
乾隆十二年(1747年),纪昀再次参加了顺天府乡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夺得了解元的头衔。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春天,他参加了会试,但由于太过自负而未能进入进士的行列。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四月十六日,纪昀的母亲去世,他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乾隆十六年(1751年),纪昀因为守孝而未能参加当年的会试。次年,朝廷为庆祝皇太后六旬大寿特别开设了恩科,八月举行了会试,但纪昀因为刚刚解除孝服而没有参加。
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昀终于迎来了正科会试,他考了第二十二名。会试之后是殿试,殿试结束后揭榜,纪昀考取了二甲第四名,入选翰林院庶吉士。随后,他被授予编修的职位,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纪昀在官场上的经历也非常丰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他随驾到热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他被任命为英武殿纂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他担任功臣馆总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他成为国史馆总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他被任命为方略。
纪昀人物生平详情»
纪晓岚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在文化事业上做出了两件伟大的贡献,分别是编纂了《四库全书》和写了《阅微草堂笔记》。这两部作品都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纪晓岚编纂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文化工程之一。这部巨著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文献,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著作。它的编纂工作历时数十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四库全书》的出版对于后世的学者和研究者来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参考,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重要的文化随笔集。这部作品以纪晓岚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为基础,记录了他对于社会、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和思考。《阅微草堂笔记》不仅展示了纪晓岚的博学多才,也反映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这部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化研究和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除了在文化事业上的贡献,纪晓岚在书法方面也有着精深的造诣。清初的书法受到了康熙、乾隆等皇帝的倡导,纪晓岚也受到了赵孟頫、董其昌等书法大家的影响。他的书法作品流利、圆融,展现出雍容华贵的风格。纪晓岚的书法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苍劲多姿,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被誉为清代书坛的一大家。
综上所述,纪晓岚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编纂的《四库全书》和写的《阅微草堂笔记》都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精深的。纪晓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中,也体现在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中。他的成就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纪晓岚不愧为清代文化界的一位伟大人物。
纪昀书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