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鹗的评价

评价
笔触使高鹗成为了一位奇迹的创造者。然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受到了严厉的指责和谩骂。红学家们将对《红楼梦》的不满和怨气都归咎于高鹗,认为他篡改了这部作品。甚至有人将他描绘成用心险恶、受人指使的文化特务。因此,高鹗在文学史教材中被当作反面人物而受到了贬斥。

然而,随着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正常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段文学史上的公案。他们用比较公允和宽容的目光来看待高鹗的工作,并为他为保全《红楼梦》而付出的辛勤劳动给予了尊重和肯定。在红学家眼里,高鹗所写的后四十回也有了新的色彩和内涵。

高鹗的一生可以用困厄失意、才华过人来概括。他与曹雪芹有着类似的人生体验,都是落魄不遇。然而,高鹗的才华独具,使他的后四十回在众多续红之作中脱颖而出。如果他选择另写一部小说,凭借他的见识和功力,肯定会得到更高的声誉。然而,他选择了续补《红楼梦》,与一位最优秀的天才作家并肩而立,接受后人并不友好的审视和品评。

然而,我们对高鹗的了解却非常有限。因为资料的缺乏,他在我们的视野中只是个面目模糊的身影。从他夫子自道和零星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生活和人生的一些片段。虽然他中过举人、进士,但当他得到施展才学的资格时,已经年过半百,他对此感到了夕阳之叹。他在内阁中书、顺天乡试同考官、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位上虽有官衔,却无实权。这让他感到失落和惆怅,他在一些诗文中流露出一种“泥途悲潦倒”的感叹。早年的科场淹滞和晚年的平淡仕途使他一直处于悲苦困厄的心境中,这使他能够在情感上理解和贴近曹雪芹,完成了那个动人心魄的悲剧结局。他既有“金粉飘零旧梦怀,凄凉往事付歌喉”的一面,又有“学邃才雄”,“誉满京华”的一面。

高鹗的学识、才华和生花的笔触使他成为了一位奇迹的创造者。尽管他受到了严厉的指责和谩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重新评价他的工作,并给予了他应有的尊重和肯定。高鹗的一生充满了困厄和失意,但他的才华使他的后四十回成为了一部独具魅力的续作。尽管他的生活和人生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一斑,但他的经历和情感体验使他能够理解和贴近曹雪芹,完成了那个动人心魄的悲剧结局。高鹗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困境中,才华和努力也能创造出奇迹。

诗人高鹗的照片
高鹗

高鹗简介: 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他是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出生于辽宁铁岭,自署铁岭高鹗、奉天高鹗。他的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及第,历任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他在官场上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

除了参与《红楼梦》的编辑整理工作外,高鹗还有一些作品传世,如《月小山房遗稿》和《砚香词·簏存草》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

关于高鹗的死亡时间,没有确切的记载,只知道他大约在1815年左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