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高鹗的照片
高鹗

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他是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出生于辽宁铁岭,自署铁岭高鹗、奉天高鹗。他的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及第,历任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他在官场上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

除了参与《红楼梦》的编辑整理工作外,高鹗还有一些作品传世,如《月小山房遗稿》和《砚香词·簏存草》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

关于高鹗的死亡时间,没有确切的记载,只知道他大约在1815年左右去世。

评价

笔触使高鹗成为了一位奇迹的创造者。然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受到了严厉的指责和谩骂。红学家们将对《红楼梦》的不满和怨气都归咎于高鹗,认为他篡改了这部作品。甚至有人将他描绘成用心险恶、受人指使的文化特务。因此,高鹗在文学史教材中被当作反面人物而受到了贬斥。

然而,随着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正常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段文学史上的公案。他们用比较公允和宽容的目光来看待高鹗的工作,并为他为保全《红楼梦》而付出的辛勤劳动给予了尊重和肯定。在红学家眼里,高鹗所写的后四十回也有了新的色彩和内涵。

高鹗的一生可以用困厄失意、才华过人来概括。他与曹雪芹有着类似的人生体验,都是落魄不遇。然而,高鹗的才华独具,使他的后四十回在众多续红之作中脱颖而出。如果他选择另写一部小说,凭借他的见识和功力,肯定会得到更高的声誉。然而,他选择了续补《红楼梦》,与一位最优秀的天才作家并肩而立,接受后人并不友好的审视和品评。

然而,我们对高鹗的了解却非常有限。因为资料的缺乏,他在我们的视野中只是个面目模糊的身影。从他夫子自道和零星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生活和人生的一些片段。虽然他中过举人、进士,但当他得到施展才学的资格时,已经年过半百,他对此感到了夕阳之叹。他在内阁中书、顺天乡试同考官、江南道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位上虽有官衔,却无实权。这让他感到失落和惆怅,他在一些诗文中流露出一种“泥途悲潦倒”的感叹。早年的科场淹滞和晚年的平淡仕途使他一直处于悲苦困厄的心境中,这使他能够在情感上理解和贴近曹雪芹,完成了那个动人心魄的悲剧结局。他既有“金粉飘零旧梦怀,凄凉往事付歌喉”的一面,又有“学邃才雄”,“誉满京华”的一面。

高鹗的学识、才华和生花的笔触使他成为了一位奇迹的创造者。尽管他受到了严厉的指责和谩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重新评价他的工作,并给予了他应有的尊重和肯定。高鹗的一生充满了困厄和失意,但他的才华使他的后四十回成为了一部独具魅力的续作。尽管他的生活和人生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一斑,但他的经历和情感体验使他能够理解和贴近曹雪芹,完成了那个动人心魄的悲剧结局。高鹗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困境中,才华和努力也能创造出奇迹。 高鹗评价详情»

文学特点

高鹗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他的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乾隆五十三年中举之前,他更喜欢写词;而之后,他则更倾向于写诗。他的词风接近于晚唐五代的花间词,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意象,有些类似于温庭筠的作品,但并没有温庭筠的轻浮感。他的词作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描写塾师生活的,比如《竹素来谒又赠》;二是表达感慨和怀念之情的,如《忆王孙》《好女儿》《锦帐春》,这些作品刻画了坚贞的少女形象,生动逼真,富有时代气息;三是写冶游的,比如《声声慢》,这首词留下了他年少时与贵族子弟一起游玩歌楼舞榭的痕迹;四是描写与畹君的恋情的,如《南乡子》《唐多令》《江城子》《临江仙》《惜余春慢》,其中《金缕曲》尤为出色,极力描绘了与畹君之间悱恻哀艳的情感,如泣如诉,百转千回,往事历历,情感真挚。

高鹗在写诗方面注重修辞和表情达意,以盛唐诗为宗,特别擅长学习杜甫的诗风,他的诗作摒弃了过于浮华的气息,扩大了题材范围,风格庄重雅致,语言雄壮有力。他的七律可以说是他诗作中的佼佼者,特别是表达兴亡之感的作品,不仅气势恢宏,声调和谐,意境高远,而且由于超越了个人狭小的生活,触及了重大的历史主题,有着一定的群众立场,蕴含着朦胧的民族意识,比如《晚归过三忠祠》。

在艺术实践上,高鹗注重创新,注重立意,善于对典故进行重新诠释,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品质。然而,他的作品也存在一些缺陷:在内容上反映的生活面不够广泛;在表现形式上,个别对仗还不够精细;同时,个别词语也显得晦涩难懂。尽管如此,这些瑕疵并不能掩盖他的成就,他的作品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 高鹗文学特点详情»

轶事典故

高鹗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与他同僚的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中记载了高鹗的三个轶事。这些轶事展示了高鹗的才华和与麟庆的深厚友谊。

第一个轶事发生在文渊阁国史馆典籍厅前。那里有一株芍药,已经年久枯萎。然而,在嘉庆壬申年(1812年)四月,这株芍药突然发出新枝。麟庆的朋友、浙江举人沈淦为此绘制了一幅图画,麟庆和高鹗受邀赋诗。这件事在京城传为佳话,成为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第二个轶事发生在麟庆在内阁任职期间。高鹗送给他一把扇子,扇子上绘有王文简公在扬州邀请众名士红桥雅集作春游诗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高鹗对麟庆的赞赏和友谊,也展示了高鹗对文学和雅集的热爱。

第三个轶事发生在麟庆经过酒仙桥的一年。他突然想起了旧友,口中吟诵了一联诗:“跨鹤酒仙应入座。”就在他思考下联的时候,一个人骑着驴子来到了桥边。麟庆开玩笑地说:“骑驴的诗人或许会在桥上题诗。”当他走近一看时,惊喜地发现那个人竟然是高鹗。两人相认后大笑不已,这次偶遇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彼此的友谊。

这三个轶事展示了高鹗的才华和麟庆与他的深厚友谊。他们在文学和艺术上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为了知己好友。这些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高鹗的幽默和机智,以及他对友谊的珍视。这些轶事不仅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友谊的精神。 高鹗轶事典故详情»

红学争鸣

有根据的。他认为高鹗在后四十回中并没有改变原著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编辑整理,使之更加完整和连贯。


然而,大陆红学界对高鹗的评价却截然不同。以周汝昌为代表的红学界认为后四十回是对原著的破坏和篡改,他们甚至将高鹗妖魔化,将其视为罪魁祸首。这种观点在建国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宣扬,导致了对高鹗和后四十回的全盘否定的不良倾向。


然而,台湾的林语堂等少数学者对高鹗的评价却与大陆红学界截然相反。他们认为高鹗在后四十回中的编辑整理工作是必要的,而且并没有改变原著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他们坚持为高鹗鸣不平,认为大陆红学界对高鹗的打压和恶骂是不公正的。


在这场争议中,胡传淮的发现给争议增添了新的材料。他通过对张问陶妹夫汉军高扬曾的考证,证实了张问陶与高鹗并无亲戚关系,而是张问陶妹夫的身份为汉军高扬曾。这一发现进一步削弱了高鹗续书说的依据,也为高鹗反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红学界对高鹗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他对后四十回的编辑整理工作以及后四十回的文学成就上。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大陆红学界对高鹗持否定态度,而台湾的少数学者则坚持为高鹗辩护。胡传淮的发现为争议增添了新的材料,削弱了高鹗续书说的依据。然而,对于后四十回的文学成就,不同学者的观点仍然存在分歧。这场争议至今仍未有定论,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来解决。 高鹗红学争鸣详情»

人物生平

高鹗是一位清代作家,他的早年经历和整理《红楼梦》的故事都是他生平中的重要部分。

在早年,高鹗的父亲是一位读书人,家境富裕,住在京郊。高鹗年轻时喜欢游玩,经常和朋友一起饮酒作乐,看起来比较放荡,不太遵守儒家礼教。青年时期,高鹗追求功名,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仕途。他形成了以儒家正统思想为主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然而,他几次参加考试都没有成功,这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曾离开京城到京西北长城一带做私塾先生,也可能做过幕宾。

在这段时间里,高鹗与一个名叫畹君的女子谈了一场深刻的恋爱。畹君有老公和孩子,因为遭遇不幸而信仰佛教。高鹗的诗词中经常写到这段爱情。经过多年的努力,高鹗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顺天乡试中成功。

高鹗中举后,他接连准备会试,但都一再失败,身心疲惫。然而,他也有了一些闲暇时间。他曾从朋友那里借阅《红楼梦》的抄本,但只看到了前八十回,后面的部分没有看到,这让他感到遗憾。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高鹗的朋友程伟元来拜访他,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红楼梦》全本,并邀请他一起参与编辑整理。高鹗认为,虽然《红楼梦》是一部不太正统的闲情小说,但与儒家思想并无冲突,所以他欣然应允了。到了冬至后的五天,他们完成了任务,交付印刷。很快,《红楼梦》的第一个工程浩大的印本问世了,被称为程甲本。据程伟元说,他们的具体工作内容是对原稿进行编辑校对,补充缺文,修正错误,然后再印刷出版。

然而,程甲本的出版有些仓促,急于求成,所以编校排印不够仔细,出厂后就发现了很多问题。于是,高鹗和程伟元立即开始重新修订,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二月十三日重新付梓,这本被称为程乙本。

程乙本的《引言》中提到,前八十回是在参考各种旧抄本的基础上补足缺文,订正错误。高鹗和程伟元的努力使得《红楼梦》得以完整地出版。这本书在出版史和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被胡适称为程甲本。

高鹗的整理《红楼梦》的经历展示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才华。他的努力使得这部经典作品得以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高鹗人物生平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