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是一首应试诗的创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古代,根据《唐诗纪事》的记载,主人公祖咏年轻时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的文题是“终南望余雪”,要求他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到这个题目后,开始思考如何写作。
然而,祖咏在写了四句之后就停下了笔。他认为这四句已经完整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和感情,没有必要再继续写下去。尽管考官要求他重新写作,但祖咏坚决拒绝了。他坚信自己的创作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不愿意再做任何修改。
最终,祖咏的作品未能被录取。尽管他的四句诗表达了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但在应试的环境下,他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完成作品,因此无法得到考官的认可。这个故事反映了应试制度对于创作的限制和约束,以及个体创作者在面对规定要求时的选择和坚持。
《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冬天雪后的终南山景色。诗人通过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首先,诗人描述了终南山的美丽和高耸。他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看到山峰积雪浮云之上。诗中的“终南阴岭秀”一句,表达了山峰的高耸和秀美。而“积雪浮云端”一句,则形象地描绘了积雪高于云端的景象。这样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凌云壮志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诗人通过“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了夕阳照耀下的终南山景色。他选择了夕阳西下之时的“霁”,用“明霁色”来形容林表的明亮。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夕阳的余光染红了林表,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这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温暖和美好的感觉。
最后,诗人通过“城中增暮寒”一句,表达了雪后的寒冷对城中人们生活的影响。由于积雪的存在,城中的人们感受到了更加寒冷的气温。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冬天的严寒和人们的生活环境的变化。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冬天雪后的终南山景色。诗人通过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思考。
《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赏析详情»
祖咏(699~746)是唐代诗人,出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字号不详。他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交往甚好,王维在济州赠诗中写道:“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这表明了祖咏流落不遇的情况。开元十二年(724年),他考中进士,但长期未能授官。后来他入仕,但又遭到谪官,仕途不顺,最终选择隐居在汝水一带。关于祖咏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目前没有更多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