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原文赏析

  • yán
    zhì
  • [
    míng
    dài
    ]
    táng
    yín
  • liàn
    jīn
    dān
    zuò
    shàn
    weí
    shāng
    jiǎ
    gēng
    tián
  • xián
    lái
    xiě
    jiù
    qīng
    shān
    mài
    shǐ
    使
    rén
    jiān
    zào
    niè
    qián

原文: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言志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不像道士那样去炼制金丹,以追求长生不老;也不像和尚那样去坐禅修行;我不去做商人,也不做农夫去耕田。空闲的时候,我就画一些画去卖,不用那些来路不正的钱。

注释:金丹是古代方士用黄金、丹砂等炼制成的药物,据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坐禅是指佛家教徒静坐潜修,以领悟佛教的教义。商贾指的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耕田则是指从事农耕劳动。写就青山是指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造孽钱原本是“造业钱”的意思,是佛教用语,指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因为这些财富是通过作恶行为获得的,所以会带来恶果。 《言志》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明代文人唐伯虎的一段经历。公元1499年,唐伯虎因参与泄题事件而被弘治皇帝革去功名,被安排去浙江做一名小吏。然而,唐伯虎表示“士也可杀,不能再辱”,坚决拒绝了这个安排,选择回家。然而,回到家里,他却遭到了家人的白眼,为此唐伯虎与兄弟分家。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年中,虽然唐伯虎没有再追求功名,但他通过自适的志趣,以卖书画为生的方式,获得了人格的独立。这段经历激发了唐伯虎的感慨和思考,他写下了这首诗,向世人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心境。 《言志》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活的态度。作者通过描述唐伯虎的经历和选择,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摒弃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诗中的四个“不”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拒绝,他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学道不求佛,不事人间产业。这种态度展示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和对自由的追求。同时,作者也肯定了唐伯虎作为画家的身份,他以鬻文卖画为荣,不慕荣华,不耻贫贱。作者通过描述唐伯虎的豪言壮语和对自己创造精神财富的自豪,表达了对精神财富创造者的敬佩和支持。最后一句“不使人间造孽钱!”则表达了作者对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的批判,强调了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整首诗通过描写唐伯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追求精神财富和追求正义的思考和追求。 《言志》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唐寅的照片
唐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他是明代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

据传,唐寅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生。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都有出色的才华。他的诗文才华横溢,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之一,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他的画作也非常有名,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为吴门四家。

唐寅的画作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他善于运用墨色和水墨技法,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他的画作常常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除了艺术方面的成就,唐寅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玩世不恭,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经常游历各地,结交各种人物。他的人生态度和作品中的个性特点相呼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寅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并不清楚,但他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才华和个性使他成为明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猜您喜欢

蔽月山房

明代 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尊经阁记

明代 王守仁

经,常道也。
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
其主于身,谓之心。
心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
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阴阳消息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着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辨焉,则谓之《春秋》。
是阴阳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
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
夫是之谓六经。
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
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着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由之富家者支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全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
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
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
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
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
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越城旧有稽山书院,在卧龙西冈,荒废久矣。
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于民,则慨然悼末学之支离,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另吴君瀛拓书院而一新之,又为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阁成,请予一言,以谂多士,予既不获辞,则为记之若是。
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其心焉,其亦庶乎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官桥柳色

明代 朱栴

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
青闺娟眼窥人过,翠染柔丝带雨稠。
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
塞垣多少思归客,留着长条赠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