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 和蕃》原文赏析

  • yǒng
    shǐ
    /
    fán
  • [
    táng
    dài
    ]
    róng
  • hàn
    jiā
    qīng
    shǐ
    shàng
    zhuō
    shì
    qīn
  • shè
    míng
    zhǔ
    ān
    weī
    tuō
    rén
  • néng
    jiāng
    mào
    biàn
    便
    jìng
    chén
  • xià
    qiān
    nián
    shuí
    weí
    zuǒ
    chén

原文: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相关标签:怀古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咏史:一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云溪友议》
汉家:汉朝。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
计拙:计谋拙劣。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
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
拟:意欲;打算。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
辅佐:辅助。 《咏史 / 和蕃》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但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势变得混乱不堪。国力逐渐消弱,藩镇割据的现象严重,边境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困扰。然而,朝廷却一味地采取求和的政策,希望通过和亲来解决问题(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适都曾经采用过这种政策)。然而,这种政策却带来了更多的侵扰,使得边境各族人民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感到非常愤慨和痛心。他认为这种政策是对国家的耻辱,是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背叛。因此,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讽刺朝廷的行为。通过诗歌的形式,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朝廷政策的不满和愤怒,同时也呼吁人们对这种政策进行反思和抵制。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唐代朝政的混乱和国家面临的困境。诗人通过诗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朝廷政策的不满和愤怒,同时也希望唤起人们对国家利益的关注和保护。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责任感。它不仅是对朝廷政策的批判,更是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呼唤。 《咏史 / 和蕃》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咏史》是中唐诗人戎昱的作品,也被称为《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中的“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表示如果戎昱在世,就任命他为朗州刺史。他还笑着说:“魏绛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个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是因为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首诗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在唐代安史之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却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受祸害。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感到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时期,借古讽今的手法已经很常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是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将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末联以斩钉截铁的严峻态度责问: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上是辅佐皇帝的忠臣吗?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引人思索。虽然这首诗尖锐辛辣,但仍稍微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需要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因此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咏史 / 和蕃》鉴赏详情»

赏析二

刺和警示的作用。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当时政策的批评,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亲政策的反对态度,展现了崇高的民族尊严和爱国思想。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和政策的短视性,强调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需要建立在明智的统治和贤能的大臣之上。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咏史 / 和蕃》赏析二详情»

戎昱

戎昱(744~800)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出生在荆州(今湖北江陵),家族来自扶风(今属陕西)。他年少时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来游历名山大川,最终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他从滑州、洛阳出发,经过华阴,在路上遇到了王季友,两人一起创作了《苦哉行》这首诗。大历二年(767)秋天,他回到了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的幕府中担任从事。之后,他流亡到湖南,成为潭州刺史崔瓘和桂州刺史李昌巙的幕僚。建中三年(782),他定居在长安,担任侍御史。次年被贬为辰州刺史,后来又任虔州刺史。晚年他在湖南零陵任职,最后流亡到桂州去世。戎昱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他的名作《苦哉行》描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还创作了一些关于游历和感伤身世的作品,其中《桂州腊夜》较为著名。

猜您喜欢

人月圆·吴门怀古

元代 张可久

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鲙银丝。
白家池馆,吴宫花草,可似当时。最怜人处,啼乌夜月,犹怨西施。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唐代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元代 汤舜民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