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深切理解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使他成为我的老师。我怀念过去的岁月,洒下同情的眼泪,我们的命运同样凄凉,可惜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江山依旧,故宅仍然存在,但只剩下文藻留存,云雨荒台难道只是虚幻的梦境吗?最令人叹息的是楚王宫殿早已荡然无存,船上的人们仍然指点着遗迹,让人产生疑问。
注释: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指江陵和归州(秭归)的宋玉宅,此处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描述楚国的“先王”游高唐,梦见一位自称巫山之女的妇人,临别时说:“我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是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令人感慨的是,楚王宫已经消失,但后世一直流传着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以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楚宫指楚王宫。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组诗是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时,作者从夔州出发,经过三峡,最终到达江陵。在这次旅行中,作者游览了一系列古迹,包括宋玉的宅邸、庾信的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和武侯祠等。在这些古迹中,作者对于古代的才士、美女、英雄和名相们深感敬仰和钦佩。因此,他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这组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些诗作既是对古迹的赞美,也是对过去辉煌历史的回忆和怀念。通过这些诗作,作者希望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希望能够让读者们感受到他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和敬仰。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创作背景详情»
杜甫的这首诗是对宋玉的赞美和怀念之情的表达。诗中描绘了草木凋零、景物萧条的景象,以及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等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和对他被曲解的不满。诗中融合了历史陈迹和诗人的哀伤,表现出了深刻的主题。杜甫认为宋玉不仅是一位词人,更是一位志士,但他生前和死后都只被视为词人,政治上的失意和被误解使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哀。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江山的关注、对古迹的怀念、对宋玉的悼念以及对自己遭遇的不满,情感真挚而深切。整首诗言简意赅,议论精辟,艺术独到。杜甫在江陵的秋天写下这首诗,正是受到了宋玉名篇《九辩》中悲秋的启发。诗中还借用了庾信《枯树赋》中的“风流儒雅”来形容宋玉,强调他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杜甫自称是宋玉的师承者,表明自己也有着与宋玉相似的遭遇和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宋玉的敬仰和对自己遭遇的悲伤,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江山的关注和对古迹的怀念。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鉴赏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