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弄猴人赐朱绂》原文赏析

  • gǎn
    nòng
    hóu
    rén
    zhū
  • [
    táng
    dài
    ]
    luó
    yǐn
  • shí
    èr
    sān
    nián
    jiù
    shì
    yān
    yuè
    nài
    xiāng
    weí
  • mǎi
    sūn
    nòng
    xiào
    jūn
    wáng
    biàn
    便
    zhù
    feī

原文: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相关标签:讽刺怀才不遇愤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十二三年的时候,我被困在考场中历经艰辛,无法去欣赏多少美好的时光和美景。
与其如此,不如去购买一只小猴子来玩耍,逗得君王开心一笑,就能穿上红色的官服。

注释:
弄猴人:驯养猴子的杂技艺人。
朱绂(fú):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常作为官服的代称。《全唐诗》此诗题下有注:《幕府燕闲录》云:“唐昭宗播迁,随驾伎艺人止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孙供奉,故罗隐有诗云云。朱梁篡位,取此猴,令殿下起居,猴望殿陛,见全忠,径趣其所,跳跃奋击,遂令杀之。”
就试:应考,参加考试。唐刘兼《玉烛花》诗:“正当晚槛初开处,却似春闱就试时。”
五湖:其说不一,《史记索隐》认为指太湖、洮湖、鄱阳湖、青草湖和洞庭湖。此处泛指一切佳山胜水之地。
烟月:烟花风月,代指各种享受和嗜好。“五湖烟月”是指诗人的家乡风光,他是余杭(今属浙江)人,所以举“五湖”概称。
奈:奈何。相违:指无缘欣赏。
买取胡孙弄(nòng):一作“学取孙供奉”。胡孙:猴的别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百:“猴玃:猴者猿猴,俗曰胡孙。”供奉:唐时以文学或技艺侍奉宫廷者。
著(zhuó)绯(fēi):穿绯色的官服。唐制,四品、五品官服绯。 《感弄猴人赐朱绂》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根据《幕府燕闲录》中的记载而写的。故事发生在黄巢起义爆发时期,唐昭宗被迫逃离皇宫,只有一个耍猴的伎艺人随驾。这位伎艺人训练的猴子居然能够与皇帝一同站班,这让唐昭宗非常高兴。为了表彰这位耍猴的伎艺人,他赏赐了他五品官职,并给予了“孙供奉”的称号。

然而,对于罗隐来说,这件事情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他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参加了十次科举考试,却始终没有中举,仍然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布衣。与孙供奉受到的宠遇相比,罗隐不禁感到心中刺痛。因此,他受到这件事情的触动,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可能是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懑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也可能是对权贵阶层的讽刺和对自己境遇的自嘲。无论如何,这首诗都是罗隐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思考和抒发。 《感弄猴人赐朱绂》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罗隐用自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和孙供奉在仕途上的不同遭遇,并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诗的前两句概括了诗人多年来在仕途上的辛酸经历,嘲笑自己执迷不悟。他说自己十多年来一直应该参加进士考试,辛辛苦苦离开家乡,进京赶考,但却一次也没有考中,没有得到任何官职。五湖烟月奈相违这句话表达了为了赶考,他不得不离开美丽的家乡。科举入仕一直是诗人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和亲人,在京城苦读了十四年以上,几乎与一切美景隔绝。反过来说,如果不赶考,他就可以在家乡过上安逸的日子。因此,这里有感慨、怨恨和悔悟的情绪。

诗的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唐僖宗赏赐孙供奉官位的感慨,自嘲自己不如一个耍猴的。诗人讥刺皇帝只是为了取乐而弄人,抛弃了才人和志士。何如买取胡孙弄这句话是诗人自嘲不如耍猴的人,看似羡慕,实际上是对君主的辛辣讽刺,其中蕴含着诗人巨大的悲愤。一笑君王便着绯既痛刺唐僖宗的症结,也触动了诗人内心的痛楚:昏君无可救药,国家已经无法挽回,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李唐江山每况愈下的隐忧。

这首诗是一首嘻笑怒骂的讽刺诗。诗人敢于将讽刺的矛头对准高高在上的皇帝,这种胆识是难得和值得褒奖的。诗人故意将自己的辛酸经历当作笑料,将荒诞的事情当作正经,以放肆嘻笑的方式进行辛辣的讽刺。虽然他写的是自己的失意遭遇,但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虽然取笑一件荒唐的事情,但主题思想是严肃的,诗人的心情是郁愤的。 《感弄猴人赐朱绂》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罗隐的照片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出生在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出生地为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在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时,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历经七年却未能中举。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他自编了一本名为《谗书》的文集,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憎恶。罗衮曾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之后,他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但最终仍然未能中举,被称为“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在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他55岁时回到家乡,依附于吴越王钱镠。在钱镠的支持下,罗隐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位。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

猜您喜欢

江南

唐代 罗隐

玉树歌声泽国春,累累辎重忆亡陈。
垂衣端拱浑闲事,忍把江山乞与人。

赠妓云英

唐代 罗隐

锺陵醉别十余春,
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帝幸蜀(乾符岁,一作狄归昌诗)

唐代 罗隐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