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还在溪上航行,就已听到寺庙的悠悠钟声。停船拾阶而上,山路蜿蜒穿越着秘密松林。
雨后初晴,山色青翠,白云悠悠飘荡。眺望西南,四五青峰,更加郁郁葱葱,犹若刚刚画成。
注释:
遥:远远地。
闻:听见。
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泊:停船靠岸。
径:小路。
度:度过,越过。
霁(jì):雨止。
东南:一作“西南”。
《柏林寺南望》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画中有着独特的韵味。这是因为在诗中,作者通过描绘雨后的清新空气和松柏林的清香,以及山顶佛寺的钟声,引起了读者的遐想和登山的愿望。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为主题服务,使整首诗具有了深度和意境。
首句中的雨霁和山顶佛寺的钟声,展示了作者在溪上听到钟声的情景,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于登山的向往。这一笔虽然不是主笔,但却引起了整首诗的主题。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诗人泊舟登岸,穿行在松柏林中,逐渐靠近山顶。通过描绘松柏林的清香和深林中的暗昧,使得后面的“度尽深松”更加明亮和快意。这一笔也是为了突出主题的妙笔。
最后一句则集中刻画了山头的形状,通过描绘峰数和错落的感觉,使得山峰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犹如一幅画作。作者选择使用“画”字而不是“衬”字,使得整个描写更加生动有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新而美丽的山水世界。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为主题服务,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深度和意境。这是一首值得欣赏和品味的唐代诗作。
《柏林寺南望》鉴赏详情»
郎士元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生卒年不详,有一种说法是727年至780年。他字君胄,出生在中山(今河北定县)。
在天宝十五年(756年),郎士元考取了进士,成为一名官员。然而,在安史之乱期间,他被迫逃离京城,避难江南地区。
宝应元年(762年),郎士元被任命为渭南尉,后来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务,最终升至郢州刺史的官职。
郎士元和另一位诗人钱起齐名,被世人称为钱郎。他们的诗名非常盛行,当时有一句流传下来的话说:前有沈宋,后有钱郎,意思是说在沈约和宋之问之后,又出现了钱起和郎士元这样的杰出诗人。
尽管郎士元的生平资料不太详细,但他的诗作在当时非常有名,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