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注释:
浔阳:江州治所,今江西省九江市。
挂席:张帆。
郭:外城。
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尘外踪:谢灵运《田南村园激流植授》:“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
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晚泊浔阳望庐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于世。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漫游吴越之后,开始了他的还乡之路。在途经九江时,他选择在浔阳晚泊,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座落在长江边上,背靠庐山。孟浩然在这里停下来,静静地欣赏着庐山的壮丽景色。
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的山势险峻,峰峦叠嶂,云雾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感觉。庐山的美景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在这里寻找灵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孟浩然在晚上泊船时,眺望着庐山,不禁被它的壮丽景色所吸引。他看到山峰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他感叹着庐山的美丽,同时也思考着古人曾经在这里留下的足迹。他想象着古人在这里修行、吟诗作画的情景,感受到了一种与古人相通的情感。
孟浩然的思古幽情之作,表达了他对庐山的景色和历史的热爱。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才情的敬仰之情。这首诗展现了孟浩然对自然和历史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才华。
这篇创作背景描绘了孟浩然在还乡路上途经九江时的经历,以及他在浔阳晚泊时对庐山的思古幽情。通过这篇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浩然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他对庐山的热爱之情。
《晚泊浔阳望庐山》创作背景详情»
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名山的向往。诗中的“望”字,不仅是对庐山的远望,更是对高僧慧远的怀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笔法,将诗人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这首诗的意境空灵,给人以宁静和超脱的感觉。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庐山的神秘气息,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僧慧远的怀念。诗中的“望”字,不仅是对庐山的远望,更是对内心追求的远方的向往。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笔法,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感悟。
整首诗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将景物和情感相融合,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名山的向往。诗中的“望”字,不仅是对庐山的远望,更是对内心追求的远方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庐山的神秘气息,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僧慧远的怀念。整首诗给人以宁静和超脱的感觉,让人沉浸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人生的深意。
总之,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笔法,将诗人的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名山的向往。诗中的“望”字,不仅是对庐山的远望,更是对内心追求的远方的向往。整首诗给人以宁静和超脱的感觉,让人沉浸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人生的深意。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韵致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晚泊浔阳望庐山》赏析详情»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汉族,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他的本名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叫浩,字叫浩然,因此被世人称为孟襄阳。
孟浩然年少时就注重节义,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同时也擅长写诗。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前往京师游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诗才,下诏咏诗赞美他。然而,玄宗在赞美中说到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孟浩然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没有追求官职。玄宗对此感到冤枉,说:“你自己不求仕途,我也从未弃绝你,为什么诬陷我?”因此,孟浩然选择放弃追求官职,继续隐居。
后来,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他在那里写了两百多首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被人们称为“王孟”,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