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昨天秋夜的蟋蟀止不住的鸣叫声将我从遥远的梦境中惊醒,已是三更时分。起来独自绕着台阶踽踽行。四周静悄悄没有人声,帘外一轮淡月正朦胧。
为国建功留青史,未老已白头。家乡的山上松竹已长大变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注释:
小重山:词牌名。一名《小冲山》、《柳色新》、《小重山令》。唐人常用此调写宫女幽怨。《词谱》以薛昭蕴词为正体。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四句,四平韵。换头句较上片起句少二字,其余各句上下片均同。另有五十七字、六十字两体,是变格。
寒蛩(qióng):秋天的蟋蟀。
千里梦:指赴千里外杀敌报国的梦。
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月胧明:月光不明。胧,朦胧。
功名:此指为驱逐金兵的入侵,收复失地而建功立业。
旧山:家乡的山。
付:付与。
瑶(yáo)琴:饰以美玉的琴。
知音:比喻知己,同志。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绍兴六年(1136)至绍兴七年(1137),当时岳飞正准备大举收复中原,北上灭金。然而,宋高宗赵构及朝内主和派对他的行动进行了干涉和阻挠,甚至迫害了主战派的成员。许多人被罢免和杀害,这使得原本有利的抗金复国形势面临着付诸东流的危险。
在这种背景下,岳飞内心感到极度的郁闷。他对投降派的猖獗行为感到极度的愤慨。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词中表达了岳飞内心的郁闷和愤慨之情。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当时岳飞所面临的困境和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投降派的不满和愤怒。这种背景为词的内容和情感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撑,使得词的意境更加深刻和真实。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创作背景详情»
陈述了作者在收复失地的道路上遭遇的困难和心理的痛苦。接下来的几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通过描写幽静的山谷中的草木和鸟鸣,以及春潮带来的雨水和无人的野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这些景物的描写,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又通过与作者的内心情感相结合,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己无法回到家乡的苦闷。
最后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以豪放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英雄的赞美。他认为国家的美丽和众多英雄的奋斗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国家的美丽,才有了无数英雄竞相奋斗的动力。这句话既展示了作者对国家的赞美和热爱,又表达了他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整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己无法回到家乡的苦闷。同时,通过对英雄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整体上,这首词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赏析详情»
岳飞(1103—1142)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被誉为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出生于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
岳飞非常重视人民抗金力量,他提出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他积极组织抗金义军,采取灵活的战术,多次击败金军,为南宋保住了一片疆土。
除了军事才能,岳飞还有出色的文学才华。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被誉为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抗金的决心。
岳飞于1142年逝世,葬于西湖畔的栖霞岭。他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被尊称为民族英雄。他的墓地成为人们缅怀他的地方,也成为了游客们前往西湖的重要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