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春天汉寿城边野草丛生,那荒祠和古墓前面荆棘满布。
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
不知什么时候又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到那时,这里又会成为南北交通的要津。
注释:
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
荆榛:荆棘。
牧竖:牧童。
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
陌:田间小路。
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墓前的石刻。
华表:古代位于宫殿及墓地前坐标志与装饰用的石柱。
才见:依稀可见。
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要路津:交通要道。
《汉寿城春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作者在被贬任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市)担任司马期间创作的,具体的创作时间不为人所知。作者在登临古城时,回想起了过去所见所感,感叹沧海桑田的巨变,心中充满了悲叹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在贬任朗州的日子里,作者登上了古城的高处,俯瞰着周围的景色。他看到了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已经荒凉,街道上行人稀少,建筑物残破不堪。这让作者想起了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衰败,他感叹时光的流转,沧海桑田的巨变。
作者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唏嘘。他想象着过去的繁荣景象,想象着曾经的辉煌和热闹,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他感叹着岁月的无情,人事的更迭,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消逝。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他通过描绘古城的荒凉和衰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失落和悲伤。诗中的景象和情感相互映衬,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沧海桑田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思索。通过描绘古城的变迁和衰败,作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常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也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汉寿城春望》创作背景详情»
起伏变化的。他通过描绘汉寿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遭贬谪后的身世凄凉之感。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凄凉,没有人烟,只有荒废的祠堂、古墓和荆棘榛莽。牧童烧草,田地荒芜,只有古墓前的石兽群还能引起人们的注目。华表被雷电击中,碑文被尘土覆盖,昔日的繁华已经破败不堪。然而,诗人并没有陷入低沉的情绪,而是以积极的进取精神来面对现实。他认为兴和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汉寿城的衰败并不意味着它将永远沉沦,而是可能会再次兴盛起来。诗人通过描绘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生起伏变化的理解。整首诗构思巧妙,用词精准,通过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汉寿城春望》赏析详情»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