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檀道济故垒》原文赏析

  • jīng
    tán
    dào
    leǐ
  • [
    táng
    dài
    ]
    liú
  • wàn
    cháng
    chéng
    huài
    huāng
    yíng
    cǎo
    qiū
  • líng
    duō
    shì
    yóu
    chàng
    bái
    jiū

原文: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相关标签:抒情怀古伤今

译文及注释

译文:刘宋王朝的万里长城已经塌倒,荒废的营垒秋天长满野草。秣陵城里不少男男女女,至今还歌唱《白符鸠》深深哀悼。

注释:
- 檀(tán)道济:刘宋时官至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颇有功名,威名甚重,朝廷颇疑畏之,召入朝。元嘉十三年(436年)春,将遣还镇,旋召入,下狱被杀。
- 万里长城:《宋书·檀道济传》载,道济被捕时,脱帽掷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意谓加害镇守江防的大臣,等于毁坏万里长城。南朝据长江苟安,所以江防的重要,如同秦筑长城。此用檀语。
- 秣(mò)陵:即金陵,楚威王以其地有王气,埋金镇之,号曰金陵。地址在今江苏江宁。
- 士女:指有识的男男女女。
- 白符鸠(jiū):舞曲名,出自江南。传为吴地百姓患孙皓虐政之作。檀道济被杀后,人们唱《白符鸠》,乃是谴责刘义康像孙皓一样暴虐。 《经檀道济故垒》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宝历二年秋天罢去和州刺史的职务,返回洛阳的途中,经过了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在途中,他登上了南朝刘宋时期著名将领檀道济的旧垒,感叹历史的变迁,对当下的境况感到伤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檀道济旧垒为背景,通过吊古伤今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思考和感慨。檀道济是南朝刘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南朝刘宋的历史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功绩逐渐被人们遗忘,他的旧垒也逐渐荒废。诗人登上这座旧垒,看到了曾经辉煌的历史,也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和人事的更迭。

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旧垒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他用诗句中的“古木阴中系短篷”、“荒城丘墟尽倚天”等形象描写,展现了旧垒的荒凉和废墟的景象。这些景象与檀道济昔日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诗人更加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历史的变迁。

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失望。他用诗句中的“荒城丘墟尽倚天”、“烟销日出不见人”等描写,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人心浮躁的忧虑。诗人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历史的重视和对现实的反思,以期能够改变当下的境况,重振国家的辉煌。

总之,这首诗是刘禹锡在经过建康时登临檀道济旧垒所写的。通过对旧垒的描绘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失望。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经檀道济故垒》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檀道济被冤杀的事件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檀道济的同情和敬仰之情。诗的开头两句“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描绘了长城的破败和荒凉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内心的沉痛和悲凉之情。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发情感。

接下来的两句“可怜《白符鸠》,枉杀檀江州”则引用了当时的民谣,表达了人民对檀道济被冤杀的同情和愤慨。诗人认为尽管檀道济被控罪状,但历史是公正的,人民的同情也在他一边。这首民谣成为了对檀道济无罪的最好证明。

整首诗的言外之意是,对于王叔文的无罪被冤杀,历史会作出公正的判别,人民的同情也在他一边。诗人通过借古人的酒杯来浇灭内心的愤懑,而又巧妙地不直接表达出来,使整首诗意蕴深厚,寄托了无尽的慨叹之情。 《经檀道济故垒》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照片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

猜您喜欢

更衣曲

唐代 刘禹锡

博山炯炯吐香雾,红烛引至更衣处。
夜如何其夜漫漫,邻鸡未鸣寒雁度。
庭前雪压松桂丛,廊下点点悬纱笼。
满堂醉客争笑语,嘈囋琵琶青幕中。

再游玄都观

唐代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插田歌

唐代 刘禹锡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
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