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玉·马嵬坡》原文赏析

  • kuài
    ·
    weí
  • [
    yuán
    dài
    ]
    zhì
    yuǎn
  • shuì
    hǎi
    táng
    chūn
    jiāng
    wǎn
  • hèn
    míng
    huáng
    zhǎng
    zhōng
    kàn
  • shàng
    biàn
    便
    shì
    zhōng
    yuán
    luàn
  • yīn
    zhè
    huán
    yǐn
    shān
    zěn
    zhī
    shǔ
    dào
    nán

原文: 睡海棠,春将晚。
恨不得明皇掌中看。
霓裳便是中原乱。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相关标签:怀古历史感慨四块玉

译文及注释

译文:杨贵妃酣睡初醒的神情仿佛是晚春的海棠花一般,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观赏把玩。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祸患,不是因为这个杨玉环,引起那位野心家安禄山的垂涎,怎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动乱?唐明皇也就不会知道蜀道有多么难。

注释:睡海棠:比喻杨贵妃。睡海棠是指杨贵妃醒来时的神情,比喻她美丽动人。
明皇:指唐玄宗。明皇是唐玄宗的尊称。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霓裳是一种华美的舞蹈服饰,杨贵妃以舞蹈《霓裳羽衣曲》而闻名。
玉环:杨贵妃字玉环。玉环是杨贵妃的别名。
禄山:即安禄山。禄山是安禄山的别名,他是唐朝末年的叛乱者。
蜀道难:指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之事。蜀道难是指唐朝时期从中原到蜀地的道路艰险困难。 《四块玉·马嵬坡》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马嵬坡》是一首以曲调写史的小令,通过叙述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的荒淫误国,以及安史之乱的发生,表达了对兴亡的感慨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这首小令的前半部分是叙事,描述了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导致国家荒淫误国,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后,唐明皇被迫逃难到四川,途中经过马嵬驿时,禁卫军哗变,要求诛杨贵妃以谢天下。为了稳定军心,玄宗被迫缢死了杨贵妃。这段叙事生动地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荒淫行为,以及他们的错误导致的国家灾难。

后半部分是议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行为的反思,表达了对兴亡的感慨。全曲的词语清新、自然流畅,因此广为流传。有人认为作品对杨贵妃的责备重于对玄宗的责备,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消极思想。然而,这种观点是传统的论见,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完全揭示出他对杨贵妃的责备,只是出于忠君之道,不便公开揭露而已。

总的来说,《马嵬坡》通过曲调写史,以叙事和议论的方式,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错误行为导致的国家灾难,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兴亡的感慨。这首小令的词语优美,流传广泛,是一首具有深刻思考和历史意义的作品。 《四块玉·马嵬坡》赏析详情»

元代诗人马致远的照片
马致远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是汉族,出生于大都(今北京)。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效陶渊明之志。

马致远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他的生年应该在至元年间(始于1264年)之前。而他的卒年应该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至1324年)之间。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是元代时期著名的大戏剧家和散曲家。

以上是对马致远的基本信息的整理补充,包括他的出生地、字号、号称以及与其他著名戏剧家的关系。

猜您喜欢

落梅风·心间事

元代 马致远

心间事,说与他。
动不动早言两罢。
罢字儿碜可可你道是耍,我心里怕那不怕?

水仙子·春风骄马五陵儿

元代 马致远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
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拨不断·布衣中

元代 马致远

布衣中,问英雄。
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
一场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