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雷声震耳,仿佛要将蓬莱三山拔起,暴雨倾泻,就像百川冲破堤岸。寒气袭人,只能侵扰旅客的梦魂,又怎能扫净那遍地的战争烟尘!田园里长满荆棘,洪水四处弥漫,京都一带金兵已经骚扰多年。也曾想向皇帝陈诉心愿,但是只凭这点小事,谁会听我的意见!
注释:次韵:指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公实:作者友人郑湛的字。
三山:旧传海上有三座神山,即蓬莱、方壶、瀛洲。见《史记·封禅书》。
但:只。
侵:侵扰。
胡烟:此处指金兵进攻所带来的战争烟尘。
河洛:黄河、洛水流域地区,当时已沦陷。
腥膻(shān):腥臊气味,这是对金人轻蔑的说法。
大手:大手指大手笔,又称如橡笔。
《次韵公实雷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靖康之变(1127年)之后。在这个时期,汴京失守,中原沦陷,诗人不得不离开家乡,寄居在他人的地方。在这段时间里,诗人与他的好友郑公实经常进行唱和。这首和作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诗人在一次雷雨中受到启发,从他个人的困境联想到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感慨和情感。 《次韵公实雷雨》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分析和解读。这首诗以景为起点,描绘了雷雨的威力和暴雨的势头。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在雷雨之夜难以入眠的感受,并思考了为何雷雨不能将金人赶出中原,洗去胡人的气味。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困境的忧虑和报国热望。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希望能向最高统治者献策,但又感到自己力量有限,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愿望。整首诗结构紧凑,转接自然,描写景物时气势雄健,抒发情感时沉痛激越,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激情和谦逊之心。 《次韵公实雷雨》赏析详情»
洪炎(1067~1133),字玉甫,南昌(今属江西)人,是黄庭坚的外甥。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受到祖母的启蒙教育。洪炎和他的三个兄弟洪朋、洪刍、洪羽一起被誉为“豫章四洪”,是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
洪炎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常常表达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深受宋代文人的喜爱,被誉为“江西诗派的瑰宝”。
洪炎的诗作中常常融入了对家乡江西的深情。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也关注社会时事,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洪炎的诗歌才华备受赞誉,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并被后人所推崇。然而,洪炎的生平事迹并没有详细记载,对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情况我们无法得知。但是,他的诗作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