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庭院下的柳树旁,有人弹奏歌曲,花丛间也有姐妹在嬉戏。还记得当年在青楼时的那些事,在月光下红窗前写封书信,谁又能替我寄给小莲呢?烛陪人落泪,春蚕吐丝,诉说着无尽的凄楚缠绵。乌黑的头发又能经得起多少次生离死别,未必能像断弦一样无情。今年依旧比去年还要衰老。
注释:破阵子: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唐太宗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小莲:人名。
绛蜡(jiàng là):红蜡烛。
等闲:无端。
吴蚕:吴地的蚕,江苏一带盛产蚕丝,故称“吴蚕”。
到了:到底。
绿鬓(bìn):指乌黑的头发。
无情比断弦:像断弦一样无情。
《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北宋年间,一个时代充满了文化繁荣和社会变革的时期。在这个时代,许多词人都喜欢去青楼,这是一个提供娱乐和休闲场所的地方。在青楼里,词人们可以欣赏音乐、舞蹈和各种艺术表演,同时也可以与青楼女子交流和相处。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是一位词人,他经常光顾青楼,并与一个名叫小莲的青楼女子相识。他们之间建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彼此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分享了彼此的喜怒哀乐。
然而,时间不可逆转地流逝,小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位词人深深地感到了失落和思念之情。他无法忘记小莲,也无法忘记他们在青楼里度过的美好时光。为了表达对小莲的无限相思和怀念之情,他决定写下一首词。
这首词是词人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念的一种方式。通过词的艺术表达,他将自己的感受和回忆传达给读者。这首词可能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小莲的思念以及对青楼生活的独特描绘。
这篇创作背景展示了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它揭示了词人们对于青楼生活的向往和对于逝去时光的留恋。同时,它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爱情和情感的追求,以及对于美好回忆的珍视。这个故事通过词人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情感和情绪,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一个富贵之家昔日的欢乐场景,其中有人物、活动和环境的描写,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当时的歌舞升平和豪华生活。在这个生活圈子中,有一个令人思念的小莲。作者将前两句的描写归结为“春楼当日事”,并将这些回忆写成一封书信,想要寄给小莲。然而,由于不知道小莲身在何处,这美好的回忆已无法与她共享,这不免引发了作者的感伤。
下片开头,虽然使用了李商隐的名句,但与原作并不完全相同。其中的“等闲”和“到了”两个词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使句意增加了一层无可奈何的感叹。这种艺术手法既是“推陈”,又见“出新”,特别值得赞赏。最后三句表达了人们一年一年地逐渐老去的感叹,尽管今天仍然是“绿鬓”,但毕竟无法承受愁恨的煎熬,然而仍在苦苦支撑,还没有到达立刻就放弃的地步。这三句之间环环相扣,委婉曲折,最终诉说了九转回肠的情感。
整首词描写了词人对小莲的思念。大概是和小莲隔别已久,无法与她取得联系,思念之情难以言表,不由自主地流露在笔墨之间,缠绵往复,仿佛有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螨炬成灰泪始干”的情思。从词人对一个歌妓如此真挚的思念中,可见他对女性绝无轻薄之意。
《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鉴赏详情»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出生于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是晏殊的第七个儿子。晏几道曾担任过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职务。
晏几道性格孤傲,中年时家境中落。他与父亲晏殊一起被称为“二晏”。晏几道的词风与父亲相似,但他的造诣更加高超。他擅长表达言情之美,他的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因此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直率地表达了情感,多以爱情生活为题材,因此被认为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
晏几道的代表作品有《小山词》。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展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